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这个王爷的字,水平与赵孟頫比肩,启功学了半辈子,也只学到两成!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这个王爷的字,水平与赵孟頫比肩,启功学了半辈子,也只学到两成!
在众多清宫剧中,皇室成员每天都上演着你争我斗的剧情,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哪怕是手足相残,尤其是在皇帝晚期,而他却选择远离权力的斗争,逃脱朝堂选择了与世无争的书法艺术这一道路。
此人便是成亲王永瑆,他是乾隆的第十一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在乾隆五十四年时被受封为成亲王,嘉庆四年(1799)在军机处行走,卒谥哲,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翁刘成铁”四大家。
这或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莫大关系,他三岁时生母就早逝,之后又同母兄长的疏离,没有童年玩伴的他让他在整个童年时期饱受了孤独。虽生于皇帝之家,却也充满了无奈和心酸。
或许就是这种孤独,让他因此与书法结缘,在书法的艺术大海之中找到了慰藉和归宿。也正是因此,他因书法写得好而颇受乾隆的喜爱,乾隆曾赞许他说:“幼龄所学文理字画,尚觉可观。”可能也是因乾隆的影响,他开始专攻赵赵孟頫的书法,乾隆对赵孟頫书法推崇备至,永瑆也在此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他也是清时期除梁诗正外的又一学赵集大成者,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而转学欧阳询的书法,对欧体用功最勤、醉心最久,汲取了欧体方正严整、峻拔险绝的特点。
同时他并未局限于赵、欧二体,还广泛涉猎魏、晋、唐、宋、元、明诸名家法帖,如智永、柳公权、米芾、董其昌等,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也影响了后来的启功,启功先生曾在《论书绝句》中提到,他认为成亲王的书法当列“清四家”之首,他晚年的字写得与赵孟頫不相上下。
在成亲王永瑆的诸多传世名作中,此作堪称其经典之作《伯夷列传》,此作以小楷的形式写就,此篇小楷高作是他于晚年时期所书,全卷细腻严谨,一笔一划都特别工整、讲究。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出来的,不管是字的结构安排,还是每一笔的起笔收笔,都能看出他书法水平很高,技巧特别熟练。
用笔轻重有致,笔画又细又挺,转折处圆润和硬朗搭配得恰到好处,把赵孟頫的灵活和欧阳询的硬朗都学到了精髓。字的结构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精心搭建的小房子,既稳当又好看。
整幅作品看起来文雅又帅气,把古时候的韵味和清朝的规矩都融合得刚刚好。从书法角度看,永瑆这幅作品就像他的“代表作”,把笔画写得又准又美,把不同的风格混搭得天衣无缝,完全配得上“书法高手”的名号。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经典篇章,其内容生动刻画了伯夷与叔齐的崇高品德及人生抉择。文中讲述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因谦让君位逃亡,又因反对周武王伐纣
“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首阳山的事迹。
司马迁借二人经历,质疑 “天道酬善” 的传统观念,揭示现实中道德与命运的矛盾,既以孔子言论肯定其 “求仁得仁”
的选择,又通过与盗跖等反面事例对比批判世俗功利。文章打破传统传记模式,夹叙夹议融入思辨与个人感慨,既塑造了坚守气节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中国古代批判现实、叩问天道的思想典范。
尽管永瑆的命运多舛,未能荣登皇位,且性格颇为独特,令人难以捉摸,然而他在书法领域的造诣却堪称卓越非凡。乾隆皇帝虽然文化素养深厚,但在书法的精妙之处,却不及这位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