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曾锦溪:以传统为根以心性为魂——我的书法求索之路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曾锦溪:以传统为根 以心性为魂——我的书法求索之路
以传统为根 以心性为魂——我的书法求索之路
曾锦溪
临古铸基:虔诚修心 研习经典
中国书法,宛如千年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不仅镌刻着华夏历史的沧桑印记,更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与绘画、诗词、哲学等艺术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瑰丽图景。纵观书法发展史,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每一件传世之作都彰显着“继承中创新”的艺术真谛。可以说,继承传统是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根基,缺乏传统渊源的书法作品,即便技巧再精湛,也难以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下书坛,虽然“回归传统”已成为主流共识,但与古代书法大家相比,我们对传统的挖掘仍存在较大差距。米芾早年以“集古字”闻名,三十余岁时已能将晋唐诸家笔法融会贯通;王铎青年时期临帖如痴,对《集王羲之圣教序》《阁帖》的研习达到了“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痴迷程度。受此启发,我为自己制定了“45岁前专注临古”的规划。我始终坚信,只有像古人那样以虔诚之心深入传统,在临摹中力求形神兼备,才能真正领悟书法艺术的精髓,为未来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有人认为这种“临古”是模仿,缺乏个性,但我却认为,过早形成固定风格,就如同被束缚翅膀的飞鸟,反而会限制艺术生命的长远发展。
在临习古帖的过程中,我尝试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通过购置大量高清书法典籍,系统梳理书法演变脉络,让自己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书法发展规律;坚持每日临池不辍,力求在点画形态、用笔节奏中还原古帖神韵;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走访各地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代碑帖墨迹的精湛技法和精神内涵,游历泰山、曲阜等地,探寻摩崖石刻的雄浑气象;投身书法收藏领域,在拍卖现场鉴别历代书家的风格演变、钤印题跋等,逐渐从单纯的书写者转变为兼具鉴定能力的书写者。膜拜赵孟頫、董其昌等先贤,正是通过对古书画的大量鉴赏与题跋,才滋养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坚守本心:摆脱时风,追寻自我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人格的内在联系。在我看来,书法不仅是线条与笔墨的艺术,更是书家人格修养的外化呈现。洒脱不羁者笔下自有行云流水之韵,沉稳持重者字里行间尽显端庄大气之态,而圆滑世故者的书法往往流于油滑轻佻。这也提醒我们,想要提升书法境界,必须注重个人修养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当今书坛,受展览机制的影响,部分学书者陷入“展览体”的怪圈,盲目跟风所谓的“获奖风格”,导致作品千篇一律,失去了个人特色。作为新时代的书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艺术判断,坚守自己的审美理想,寻找与个人气质相契合的书风。对于年轻书家而言,即使暂时未能形成独特风格,也应在作品中展现出对艺术的独立思考与探索,让观者感受到书写者的艺术走向。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历代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多才多艺之人。我偏爱颜真卿、何绍基一脉书风,不仅因为他们的书法雄浑大气、独具一格,更因为颜真卿刚正不阿的品格与何绍基勤勉治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书法艺术,我深入研究二人的生平事迹、交游往来,从他们的诗文、日记中寻找书法创作的新路径。同时,我还广泛涉猎国学经典,在古文中接受洗礼,在绘画中汲取构图笔墨。例如,借鉴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理念,提升书法作品的空间层次感;学习水墨氤氲的用墨技法,让书法作品更具韵味。我坚信,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升综合修养,才能让书法作品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艺润心田:践行公益,教学相长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谪居海南期间,他不仅创办书院、教化百姓,还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其书法作品也因此呈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超凡境界。这种“艺术为人生”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我的学书之路。
在我看来,书法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更应承担起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与16位志同道合的书友共同成立书社,定期开展临帖交流、创作研讨活动,邀请书法名家进行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书社已有14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书法传承的新生力量。
在书法教学中,我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对于初学者,引导他们从经典法帖入手,打好基本功;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则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近年来,已有20余位学员加入中国书协,60余位学员加入省书协,看到他们在书法道路上不断进步,我深感欣慰。
此外,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为偏远山区学校捐赠书法教材,开展义务教学活动;组织书友走进社区、乡村,通过书法展览、讲座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在疫情防控、抗震救灾等关键时刻,主动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践行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回顾历史,每一位书法大家的成功都绝非偶然,他们以广阔的胸襟拥抱生活,以深厚的学养滋养艺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社会。这些优秀品质,既是他们书法艺术的源泉,也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学书道路上,我将以此为镜,不断修炼自我,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锦溪,1987年5月生于福建省平和崎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执行秘书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文化名家、民盟泉州市委委员、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成员、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福建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获第四届、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第五届兰亭雅集42人展“兰亭七子”,王羲之奖、孙过庭奖、祭侄文稿杯、翁同龢奖、沙孟海奖、临帖展最高奖。多篇书法理论文章刊登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