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兰亭序》不是行书,郭沫若早就看穿,唐太宗至死都没见到原版!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兰亭序》不是行书,郭沫若早就看穿,唐太宗至死都没见到原版!
王羲之兰亭修禊,酒酣之际信笔写下这一“神作”,后来传到了智永手中,智永用20多年学透其中笔法,并在临终前将它交给弟子辩才。萧翼用计将此作赚到手,进献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视其为至宝,死后陪葬昭陵,至今埋于地下。
但是,这一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记载,而且东晋至唐代典籍中收录的《兰亭序》原文存在内容和字数上的不同,显然经过了后人的篡改。而且萧翼的祖先梁武帝萧衍广收王羲之真迹,但他并没有提到过《兰亭序》。南宋姜夔便说:“然考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惟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
除此之外,《昭明文选》《淳化阁帖》不收录《兰亭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作的真伪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地区出土了东晋时期的王谢墓志,进一步用实证说明了王羲之生活的年代,很可能并没有那么成熟妍美的行书。
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指出,所谓的“神龙本”“定武本”《兰亭序》,它们的母本可能就是伪作。真正的《兰亭序》应当是以含有隶意的草书写成,风格类似于《十七帖》,而作伪者正是智永。郭沫若表示:“我乐于肯定《兰亭序》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
智永是陈代永欣寺僧,系王氏后裔,能文善书。”
可惜的是,酷爱《兰亭序》的唐太宗直到驾崩都没能一睹此作原貌。北京故宫至今珍藏着智永所写的《草书兰亭序》,此作再现了真实的魏晋笔法,它可能才是正版的《兰亭序》。智永草书为诸体之冠,张怀瓘点评:“(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这部作品用笔自然细腻,使转灵活,笔画圆劲爽利,笔笔中锋,行笔似锥画沙,转折处则如“折钗股”,起收笔有几分隶意,勾挑、捺脚则保留章草笔意。结字疏朗欹侧,俯仰生姿,气韵高古,中正平和之气充盈纸面。
智永原稿墨迹已不存,但这部刻本笔画精微工致、细腻真实,先后被宋濂、黄掌纶、程瑶田、张伯英等人珍藏。张伯英曾出售此作,并写跋文道“愿得此者,念昔人采集之艰,加以护惜,勿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录已也”。收藏家容庚将其买下并精心装裱,于1962年捐赠给北京故宫。
《草书兰亭序》蕴含着魏晋正统的草法,比唐摹本更为真实细腻,将它临摹通透,我们的草书水平将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