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换鹅帖》与《黄庭经》
很多人肯定没有听说过王羲之小楷名帖《换鹅帖》,其实,《换鹅帖》就是《黄庭经》。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
《黄庭经》,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黄庭经小楷,共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蕴含着一种超妙的艺术境界。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分析王羲之写《黄庭经》的心境是“怡怿虚无”,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王羲之的正书得力于钟繇,势巧形密,意疏字缓,峻整超逸,自然有致。这些特点在《黄庭经》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黄庭经》笔法精妙细腻,笔画圆润且富有变化,中锋、侧锋巧妙运用,如“清和婉转,真如舞鹤游天,仙人啸树”,兼具力度与柔韧性。其结构严谨端庄,字体比例、对称与平衡把握精准,各部分呼应自然,呈现出和谐之美
。同时,气韵生动,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赋予字体动态与节奏感,尽显灵动之美。如“庭”、“长”、“之”等字的捺和“外”字的长点,都写得舒展放纵,很有笔意。其结体森严茂密,又不失宏敞之态。如笔画较多的“魏”等字,都充分利用了点画的粗细变化,组合得十分宽绰得体,丝毫没有给人以逼塞之感。其字态雍容和穆,又不失灵动之趣。如通过抑扬、轻重、疏密、屈伸、刚柔、正倚等关系,使字在对比反差中,透出勃勃生机。
临写《黄庭经》时,首先要注重执笔与运腕。采用“指实掌虚,腕平掌竖”之法,笔架要浅,用指尖握笔,笔不要过紧或过松,保持中和。执笔不能过高,低一点更易控制笔力
,书写时手腕平直,手掌直立,便于笔锋中正。另外,“指死腕活”,手腕柔韧,用以调整笔画,使力量集中于笔尖。其次,临摹时可采用临帖—摹帖—临帖三步法。先对临,仔细观察笔画、结构、章法后临写;再描摹,找出对临时的误差;最后再次对临,纠正误差。在临写过程中,要注意笔画特点,如起笔收笔内敛含蓄,多中锋用笔,转折处自然流畅
。结字上,把握笔画欹侧、错落有致的特点,同时兼顾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 。
《黄庭经》作为王羲之小楷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书法艺术内涵,通过不断临习,我们能汲取其精华,提升书法造诣,感受古人的笔墨神韵与文化魅力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