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2025-04-06 20:25:22)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如锥画沙” 一词最早源于唐代褚遂良的《论书》。到了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里用它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笔风。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就拿王羲之的《孔侍中帖》来说,它很好地印证了 “如锥画沙” 这一说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孔侍中帖》并非王羲之的真迹,事实上王羲之并没有真迹留存于世,当下是没有的,往后情况如何也不清楚,只希望日后能有幸发现吧。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如锥画沙” 意思是如同用锥子在沙面上画线,有过用树枝画沙画经历的人想必能想象得出那种情景,所画出的线条清晰可辨,沟痕立体且完美。它蕴含着藏锋与中锋用笔这两层深意。

在藏锋方面,起笔和收笔就好像隐匿于笔画的深处,有着 “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韵味,赋予了笔画含蓄圆润的美感,让线条呈现出浑厚内敛的特质。而当中锋行笔时,笔锋稳稳处于笔画的中心位置,恰似一位步伐稳健的坚定行者,由此写出的线条饱满、圆润,充满立体感与力度感,并且匀整而劲健。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如锥画沙” 这一技法在《孔侍中帖》中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之前所说,王羲之并没有真迹流传下来,《孔侍中帖》属于后人的临摹本,并且是唐代临摹的墨迹本。即便它不是真迹,可其价值依然非常珍贵。该作品是唐人通过双钩廓填的方式制作而成的勾摹本,以行草书的样式呈现,一共是 3 行,字数为 25 个。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此作的具体创作时间还难以确定,只是推测其为王羲之三十多至四十岁期间所创作,如今它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当我们将这幅作品展开时,最先吸引目光的就是它那独特的结体。从 “九” 字来看,其下端呈现左低右高的形态,带着淡淡的斜势,就好像一只马上要振翅高飞的鸟儿,呈现出欹侧欲动的灵动模样。再把目光投向 “孔” 字,它的左半部分往右边倾斜,右边的竖弯钩似乎也正要向右倾倒,可在其下部拐弯之处却显得平稳且有力,恰似坚实的基石,稳稳支撑起整个字的平衡,由此营造出了 “似欹反正” 的奇妙视觉效果。

正是这种独特的结体方式,使得字体的大小、疏密排列得错落有致,仿佛是一首和谐的乐章,处处充满着活泼又富有变化的美感,极具艺术魅力。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从王羲之众多的书札来看,他向来善于在作品里巧妙地进行分黑布白,《孔侍中帖》同样如此。

此帖做到了虚实相生,疏密安排得当,呈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独特韵味。既不会因为有大块密集的黑笔画而让人感到压抑,也不存在大块空白之处显得空洞,所有的布局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达成了一种和谐且平衡的状态,彰显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与精妙的布局智慧。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此外,《孔侍中帖》彰显出王羲之对文字真态回归自然的追求。文字本就源于自然,王羲之把楷书、行草书的形态做出了改变,将前人所呈现的宽扁样式改为方正之形,把横势转变为纵势。

《孔侍中帖》的字形呈现出方正的特点,然而其内部却蕴含着鸢飞鱼跃般的灵动之势,整个篇章浑然一体,就好似一则古朴的钟鼎铭文,散发着别具一格的韵味。相较于那些因碑版经过刀刻斧凿而丢失了文字真趣,又或是写经时为图便利而显得千篇一律、缺乏生机的作品而言,《孔侍中帖》恰似一股清泉,流淌着自然与灵动的韵味,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神来之笔,全篇仅25字,放大给你看看什么叫“如锥画沙”般的境界!

帖中涉及的人物考证也为《孔侍中帖》增添了深厚且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考证,“孔侍中” 很有可能是孔愉的从子孔坦,而 “领军” 指的是王羲之的从弟王洽。在这些人物的背后,蕴含着东晋时期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凭借这简短的尺牍,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到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这幅书法作品承载的意义更为多元,也更具历史文化价值。

透过这短短几个字,仿佛能看到王羲之在那个秋日,怀着对友人的牵挂,挥毫写下这封书信,情感在笔墨间流淌,穿越千年,依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