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王羲之《金刚经》唐拓孤本公开,柳公权题跋狂赞!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王羲之《金刚经》唐拓孤本公开,柳公权题跋狂赞!
自《圣教序》编撰之后,书坛刮起“集字风潮”,除了著名的《十七帖》、《兴福寺半截碑》等,唐文宗李昂敕令,制作出一卷“鸿幅巨著”,比《圣教序》更加浩瀚,融合王羲之的“毕生精髓”。
夸张一点说,学习王羲之的行书,拥有此帖足矣,它就是《金刚经》,此经书传入国内后,共有6种译本,杨承和在6译基础上,进行了一番删节纂集,推出精妙的新集版本,史称“七译本”,深得朝野赞誉。
这幅“七译本”的字迹,采用王羲之行书集成,此帖的最开端,乃是杨承和序言,介绍它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卷内还有郑覃、柳公权等8位大臣,所题经赞。
包括明朝的陈继儒,也赞叹:“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怀仁集右军书未免凑合。若《金刚》梵字无多,不必假借,其为逸少真迹无疑矣”。
名家鉴赏和评述,充分证明真实性,虽然它和《圣教序》一样,皆是皇家工程,每个字精雕细选,详细布局,前后衔接畅通,尽显自然感和儒雅的魏晋气息,但是论就精妙感,以及纯正性,此帖更胜一筹。
字体灵动俊逸、畅达舒和,以中锋运笔,辅用灵活的提按、绞转之变,骨力浑厚刚健,姿态曼妙生动,笔笔阴阳平衡,妙趣而老道,同时新集《金刚经》,有一幅“唐拓孤本”传世。
大和六年,摹刻上石,立碑于陕西西安兴唐寺,宋朝不慎遗失,幸好早在唐代,石碑镌刻之后,就有人摹印,目前仅此一幅“唐拓孤本”,拓墨黝然深厚,字口如新,细节也保存详尽。
我们拿“右”字举例,起笔侧锋切入,而后快速换锋,提按自如且迅疾,由此造就小圭角,既有艺术的灵活性,还能深化质感和肌理,并且单单正篇,就多达5000余字,把王羲之的笔法,一次性、系统的展现清楚,利用全方面把握。
这幅“唐拓孤本”藏于北京故宫,如今首度公开,堪为“镇馆之宝”,后世专家也称赞此帖是“无上神品”,艺术价值高昂,无愧于柳公权题跋狂赞。
可时常临摹,掌握完备、正统的魏晋笔法,提高自身功力,还能领会儒雅气韵,深化艺术气息,若把此帖掌握,之后学习历朝的拓本和名帖,基本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