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怀素16岁时为杜甫写的草书神品,李白称赞独行天下,被日本抢走至今不还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怀素16岁时为杜甫写的草书神品,李白称赞独行天下,被日本抢走至今不还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时年仅16岁的怀素在读到杜甫所写的《秋兴八首》这篇诗后,他悲悯之情油然而生,随后提笔毫以草书的形态将这篇诗作写下来,而此时的他书风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学习阶段,但“草圣”就是“草圣”虽年轻但书技一点也不让人。
篆书題簽:唐懐素書
怀素出生于737年的零陵,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好似那天生的书法大家,他10岁时就出家为僧。那时的他因家里贫穷而买不起纸可供练习,他就在木板上和圆盘上涂漆书写,他甚至在种植芭蕉时还拿它的叶子来练字,从此“芭蕉练字”的故事传颂千古,展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尽管年轻时代的怀素书法尚处于 “不师古”“不得法” 的阶段,未得到广泛认同,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在 “一笔书”
的领域不断探索,继承前人的书法传统。
怀素《秋兴八首》全卷467字,现存为拓本,原装旧裱,每页纵25厘米,横 13.8 厘米;共 28 页 83
行。传言此帖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掠夺而去的,现存于日本宇野雪村旧藏、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研究所藏。
从笔法上看,《秋兴八首》中锋用笔为主,兼以灵动的侧锋,笔画间似有生命涌动。线条时而如灵动的蛇蜿蜒游走,时而似惊起的蛇冲入草丛,充满了动态美。
收笔处锋芒毕露,犹如利剑出鞘,尽显力量感,“铁画银钩”
的韵味初现,怀素独特的线条风格也在此萌芽。整幅作品草势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仿佛一首激昂的乐章,虽节奏强烈却不失法度,奔放中有着严谨的秩序。
字与字之间的呼应、避让,展现出怀素对章法布局的深刻理解。疏密得当的安排,让作品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引人深思的艺术张力,每一次欣赏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学者黄锦祥的研究发现,此作校正了前人对杜甫《秋兴八首》的文字舛误,还原了诗歌的本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让我们得以更准确地领略杜甫诗歌的韵味。
右壬辰三月二日,怀素书。后裔孙通浩
《秋兴八首》与怀素中年的《神迹帖》、晚年的《小草千字文》相比,虽笔法、风格有所变化,但贯穿其中的艺术灵魂始终如一。这三件作品,宛如一条时间的纽带,串联起怀素的一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位草书大家从青涩到成熟的艺术蜕变。
怀素的一生,是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他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往频繁,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朱逵的《怀素上人草书歌》,颜真卿、韦陟等人的赞誉,都是他艺术成就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