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张旭酒后写的“神作”,杜甫看后不禁泪流,每个字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张旭酒后写的“神作”,杜甫看后不禁泪流,每个字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原创 小小 书法寻迹
张旭的草书更是在当时以及后来独尊天下第一的“草圣”名号,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齐名,被唐文宗李亨御封为大唐的“三绝”并称为“大唐三绝”。
张旭,出生于书法世家门第,从小就饱受书香味的熏陶,让他在之后的书法生涯中夺行魁首,他生于大唐盛世年间,字伯高,他与那虞世南。陆柬之有着亲缘关系。从小就跟着大书法家陆彦远学习,尽得魏晋笔法的真传,在之后更是被尊为
“草圣”,地位尊崇,名垂青史。
在他笔下的草书代表作《李青莲序》中,更是藏着一段故事,彼时正值盛唐,文艺之风大盛,文人墨客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尽情挥洒才情,而在此之诞生了许多才子文人墨客。张旭与李白,一位是书坛圣手,一位是诗界谪仙,二人惺惺相惜,情谊深厚。《李青莲序》便是张旭在大醉之后,为挚友李白即兴而书。
此作以李白与友人的交往为蓝本,描绘了他们冬夜于隋州紫阳先生的飡霞楼上相聚,追忆往昔 “气激道合,结神不可夺”
的豪情岁月,他们携手游历天下,遍访名山,探寻仙道之秘,你瞧,文中提到的那位胡公,那可真是个奇人!
据说他能“身揭日月”,仿佛有通天彻地的本事,心里头时刻惦记着的,都是远在天边的蓬莱仙境,一门心思扑在修仙求道上。他独自待在孤楼上,鼓捣着冶炼霞光的事儿,就想着吸纳天地间的精气,从这儿就能看出来,他对仙道的追求那叫一个执着,整个人都透着股超脱世俗的劲儿。
尤其是那句“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直白又有力,就好像在大声宣告:这凡尘俗世没啥可留恋的,我呀,要去蓬丘山上采药,追寻那仙道去!把这种想要出世、远离人间纷扰的心思表达到了极致,一下子就把文章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细品《李青莲序》的书法特点,在用笔上,张旭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整幅作品纵 29 厘米、横 543 厘米,共 78
行、498 字,规模宏大。
其用笔酣畅淋漓,以中锋为主,摒弃刻意提按,却在自然的粗细笔画变化间,将使转与速度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笔速仿若闪电,绞转灵活自如,瞬息万变,每个字都似被注入灵魂,满溢灵动活力,仿佛能看到张旭挥毫时的激情澎湃,笔随心走,心手合一。
结构层面,“因字赋形”
成为了识度的标志,字势欹侧险绝,果敢地打破常规平稳态势,仿若惊涛骇浪,瞬间便能营造出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感;字迹大小错落有致,恰似灵动跳跃的音符,韵律感十足,而重心的上下腾挪,又宛如舞者在悬崖边缘翩然起舞,于极致的险境中精准拿捏绝妙平衡,使得每一个字都脱胎为既独具个性又彼此紧密关联的艺术单元。
《李青莲序》它不仅是张旭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盛唐狂草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它诞生之前,书法多尊崇 “尚法”,如严谨肃穆的
“唐楷”;而张旭大胆革新,从自然万象、内心真情汲取灵感,简化今草,开创飞动豪荡的狂草风格,冲破传统束缚,为后世书法开辟全新路径。
其对笔法的精妙运用、结构的大胆创新、章法的匠心独运,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颜真卿得其亲授,传承衣钵,怀素、高闲等唐代僧人继承草法,将狂草发扬光大,后世无数书家更是在临摹学习中汲取养分,却难以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