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追寻帖》:王羲之晚年记叙,非油尽灯枯之惑,书圣的艺术生命力跃然纸上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追寻帖》:王羲之晚年记叙,非油尽灯枯之惑,书圣的艺术生命力跃然纸上
原创 秋水长天 怡心斋书法微知识
王羲之的《追寻帖》共11行、103字,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是绍兴国子监翻刻拓本《淳化阁帖》(宋拓本)第六卷中的内容。帖子中有“追寻伤悼”“频哀感”“哭之”等词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人到暮年的浓厚伤感,传递出一种哀伤的情绪。据说,王羲之在写这幅作品时,已经步入晚年,身体衰弱,但他还保持着“服食”的习惯。服食之后需要到户外行走散发,但此时王羲之的体力已经很难维持,因此也就感觉更加顿乏。帖子中还提到了他的长子不幸夭折的事情,让他更加悲痛欲绝。
《追寻帖》的笔法精妙,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技艺。他的书法流畅而有力,富有变化,每个字都偃仰有致,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自然天成,书圣的艺术生命力跃然纸上。
《追寻帖》的笔法精妙绝伦,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每一笔每一划都如同舞蹈中的动作,流畅而有力,富有变化。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这种笔法上的精湛技艺,使得《追寻帖》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王羲之在行草的结构上也有着独特的创新。他突破了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形成了大于单字结构的“字群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展现了行草结构美,还突出了连绵笔势的魅力。在《追寻帖》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字与字之间相连贯的笔势,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王羲之在行草结构上的高超技艺。
此外,王羲之在行草的布局上也讲究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追寻帖》中,墨色的变化多端,既有浓墨重彩的厚重感,又有淡墨轻描的飘逸感,使得整幅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原文:
追寻伤悼,但有痛心,当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频哀感,便欲不自胜举。旦复服散行之,益顿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诲,然吾老矣,馀愿未尽,唯在子辈耳,一旦哭之,垂尽之年,将无复理,此当何益?冀小却,渐消散耳。省卿书,但有酸塞。足下念顾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顿首。
解读:
追寻伤悼,但有痛心,当奈何奈何:回想起令人伤悼的事情,心中只有痛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得告,慰之:收到你的来信,心中感到宽慰。
吾昨频哀感,便欲不自胜举:我昨日频频感到悲哀,人几乎要倒下。
旦复服散行之,益顿乏:早晨又服了药并行走以散发药性,人越发感到困顿疲乏。这里的“服散”是指服食药物以养生,是道教的一种做法。
推理皆如足下所诲:我也知道事理都是如你所教诲的那样。
然吾老矣,馀愿未尽,唯在子辈耳:但我老了,残余的未尽之愿,只是在子辈身上了。
一旦哭之,垂尽之年,将无复理,此当何益:如今一旦有丧子之哀,以我将尽之年,再也没有平复的可能,你说的又有何用呢?
冀小却,渐消散耳:只希望身体稍有康复,心情渐渐消散罢了。
省卿书,但有酸塞:读你的来信,心中只有酸楚哽咽。
足下念顾言散,所豁多也:你的记挂和劝慰,使我心中开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