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书法高手必学:行气贯通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高手必学:行气贯通
原创 敬亭轩仰 敬亭书法
书法行气贯通的技巧
书法中气行贯通具有灵动多变、连贯流走的特性,有如行云流水,以数字、一行甚至整幅作品为一个整体,单字字势需符合整体要求。
其技巧与笔势、体势关系密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以形求势和因势生形:这是行书行气贯通的两种基本方法。历代行书家结字取势千变万化,但依然可按照因形求势摸到规律。
在书写过程中,要关注字的形状与走势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字的形态变化来生成或表达笔势,也要根据已有的笔势对字形作出调整。
例如在行书书写时,笔画的长短、疏密、粗细等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字势的形成。
轴线贯气法:许多书法家如王献之、苏轼、米芾、董其昌等惯用此方法。
轴线贯气强调每行字的中轴线要连贯统一,保持字与字之间重心的垂直对齐,使得整行字的气势贯通。
比如在书写行书作品时,各个单字沿着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排列,让观赏者从视觉上感受到一种连贯稳定的气流感,即使字的大小、形状有所变化,但整体的重心始终沿着中轴线分布。
轮廓贯气法:颜真卿、黄道周、张瑞图擅长使用这种方法。从字的外部轮廓着眼,通过保持字与字之间轮廓的呼应、连贯来达到行气贯通的效果。
如字的高低起伏、宽窄变化在一行之中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前一个字的轮廓线条与下一个字的轮廓线条相互关联,形成一气呵成之感。
纵笔贯气法:常见于将某一竖画纵向拉长的书写方式,可占据数字的长度甚至一拉到底,书写时淋漓尽致。
像苏轼《黄州寒食诗》、颜真卿《送刘中使帖》就多用这种方法。长竖画的延展能够打破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限制,引导视觉从上到下连贯起来,使整行字在纵向上有强烈的连贯性和气势延伸感。
游丝牵带贯气法:王献之、怀素善用。通过纤细如丝的笔画将字与字之间进行勾连,这种牵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地根据书写节奏和字与字之间的笔势联系产生。
以《中秋帖》、《自叙帖》为例,游丝牵带增强了字与字的连贯性,使字之间有虚实相生的感觉,犹如情感纽带般把各个单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行气得以贯通。
练习书法行气贯通的方法
一、重视基本笔画与结构
学习基本笔画:基本笔画是书法的基石。在行书练习初期,对每个笔画的形状、特征和书写方式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了解笔画的提按、轻重、缓急等变化,有助于在后续的书写中流畅地组合笔画形成单字,为行气贯通打下基础。
例如,行书的撇画有长短、粗细、弯曲度的差别,不同的撇在不同的字中会对字的整体形态和气韵产生影响。
掌握好基本笔画的书写规范和变化规律,就像是为构建一座高楼大厦打下坚实的根基一样。
研究单字结构:单字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行气。行书的结字需体现出灵动多变的特点,如开合锁结、扑跌腾挪。
在练习时要关注字的重心、比例、对称与呼应关系。例如,在行书中字的重心不像楷书那样一定处于中心位置,往往会随着笔画的伸展与收束而偏移,但整体仍然要保持平衡与协调。
同时,像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左右部分之间要有空间呼应和笔画的连接感,上下结构的字也要有上下笔画的连贯性。
深入理解单字结构的变化规律,才能使字在行气的脉络里和谐共生。
二、注重字间的互联互通
笔画呼应与映带:笔画之间要相互联系、映带。在书写过程中,处理好上一笔与下一笔、上一字与下一字的照应关系,做到笔笔有交代、处处有呼应。
可以是实连,即两三个字成为一体;也可以是虚连,如用游丝、飞白、细笔等表现笔断意连的形态。
例如在写“之”字时,最后一笔的捺画收笔方向和下一个字起笔位置要有所呼应;或者在“水”字的竖钩与下一个字的笔画之间通过游丝牵带体现连接感。
邻字的顾盼关系:邻字之间不能孤立。要有顾盼,如同人与人之间有眼神交流般。字与字之间在大小、形态、轻重等方面相互呼应。
例如在书写“山水”二字,“山”字可写得稳重规整,重心稍低;而“水”字可以写得较为灵动舒展,上下部分之间有较大的错落感,但整体与“山”字相比在形态上要有相互照应、整体和谐之感,不能各自为政。
三、把握行与整幅作品全局的关系
大小字处理:在一行字中,每个字要有大小变化。笔画多的字相对大些,笔画少的字小些。
但这不是绝对的规则,可以根据字意的重点强调或弱化、疏密对比等进行灵活调整。
如“天高云淡”,若想突出“天”字的宏大,可以将其写得较大,“云淡”二字稍小且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变化,使得整行字的行气有灵动跳跃之感。
在一幅作品里也要注意各字大小的搭配协调,避免出现头重脚轻或局部过于拥挤杂乱的情况。
欹正关系处理:行书的欹正变化丰富。不同的字有左欹右正、左正右欹、上正下欹、上欹下正等变化,有的字用方圆形式来处理欹正,如内圆外方、内方外圆等。
在书写时要根据字与字排列、行与行的关系合理安排,确保整体行气生动而稳重。
例如在书写“斜风细雨”时,“斜”字可适度倾斜以表现风向的动态感,“风”字在与“斜”字呼应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欹正平衡,后续的“细”“雨”再依据前二者进行形态调整,使整行字既有欹侧变化又不至于失去重心,且要兼顾与相邻行的整体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