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九十)
(2025-01-07 14:44:11)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九十)
李卓吾像赞
弘一法师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
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背景】
【鉴赏】
此四句是弘一法师在礼谒李卓吾的画像后所作的题赞,这是大师对这位明代杰出思想家的评价与赞誉。
前两句是“由儒入释,悟彻禅机”。关于李卓吾的“由儒入释”,所谓“由儒”,李贽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他在《易因小序》中说:“余自幼治易,复改治礼,以礼少决科之列之利也。至年十四,又改治尚书,竞以尚书窃禄。然好易,岁取易读之。”然而自宋代以降,三教合流现象日益突出,而李贽出生地的泉州又是一座有着悠久佛教文化传统的名城,因此泉州同样有着浓厚的佛化气息。虽然李贽自称自幼并不崇佛,如《阳明先生年谱后语》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然而只能说明李卓吾先生在幼年时没有生起信仰,却并不能代表他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
然而,走上仕途的李贽对社会和生活有了广泛而深入的认识,并由此产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度的不满,于是他开始“访贤”“问道”,促使他接受到阳明心学,开始深入地研究佛学义理和佛教经典。在研究的过程中,李贽终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答案,并由此产生了甚深的宗教信仰。嘉靖四十五年(1566),李贽携家来北京后,侯职补任为礼部司务,“五载春官,潜心道妙”。另外,袁中道在其《李温陵传》一文中记载了李贽任姚安知府时在处理公务间隙,“每至伽兰,判了公事,坐堂皇上,或置各僧其间。薄书有隙,即与参论虚玄”,可以说对佛法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万历十六年(1588),已届花甲之年的李贽落发为僧,定居于麻城芝佛院。关于其落发为僧之事,李贽在《与曾继泉》一文中说:“其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说明出家乃是躲避家人的逼迫与俗务的牵绕。出家后的李贽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著书立说,其《焚书》《藏书》等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寺院里完成的。但即便如此,李贽先生对佛法的尊崇却与日俱增,弘一法师所赞誉的“悟彻禅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李贽的个人行持,他不仅对西方净土法门推崇有加,同时他自己也多有践行,如他在《觎音问》中说:“念佛者,念阿弥陀佛也。当时释迦金口称赞有阿弥陀佛也。当时释迦金口称赞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国土,专一接引念佛众生……人人能念佛,人人得往西方。”另方面,李贽先生有着不同凡响的佛学思想,如他认为“成人”即是“成佛”,成佛就是成人,“既成人矣,又何佛不成,而更待他人乎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焚书·答周西岩》)。同时,他还主张宗派平等,如《续焚书·五宗说》:“因其支分派别,源源不绝,则名之曰宗;因其重明继焰,明明无尽,则称之曰灯;其实一也。”这在教风教法逐渐式微的明代佛教界,都是极有远见的卓论。
《像赞》的后两句是对李贽一生的总结以及其历史地位的评价。所谓“清源毓秀”,“清源”喻指泉州,意思说李贽乃是泉州人民的骄傲;而“万古崔巍”,则是盛赞李贽对于中国佛教界和思想界的影响,可谓高幢而深远。例如他主张世间与出世间的统一、佛教宗派的融会乃至三教融合等诸多观点,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对当下佛教有着很多有益启示。李贽虽然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但他在被捕后在接受审讯时所说的一句话却特别发人深省——“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李温陵传》)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恐怕是“为法忘躯”四字最有力的注脚吧!
(鉴赏:界定)
【注释】
清源:指福建泉州北郊的清源山,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山上多泉眼故又称泉山。此处喻指泉州。
毓秀:孕育优秀人才,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崔巍:形容山险而高,或高大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