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宇宙一切皆为分形

标签:
书法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宇宙一切皆为分形
原创 墨爰 行程之美
宇宙一切皆为分形。
万事万物,三大发展路径:
横向路径:表呈演化。弱者道之用,即,横向运动为顺方向,分形不断展开。
纵向路径:内性回归。反者道之动,即,纵向运动为逆方向,在分形中抽象出上层分形核心,直到回归最初的基本分形。
玄向路径:旋跃流转。从一个分形旋跃至另一个分形。
图一:表呈演化
图二:表呈演化与内性回归
人的视界宇宙也包括三方面:我(自我),非我(世界/视界),信息流(通过感官进行我与非我的信息流交互)。
非我(视界)为我(自我)的投影,人的底层需求是通过非我去认识自我。
自我的内心有一个认知结构,此认知结构会隐含一个基本分形核心,然后根据此分形核心,对非我世界有一个分形演化的预判,所以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会围绕着让非我世界不断靠近此预判方向。然而,进一步的信息流让这个人发现世界并未像我预判的那样变化,所以人会根据此信息流构建扩展内心的认知结构,使得调整后的认知结构所内含的那个基本分形核心,更接近非我世界。人也渐渐发现,虽然世界不受自我控制,但我看到的其实是基于自身视角下的视界。
如此,通过不断的认知结构构建、与非我视界的比对,人的自身认知结构内含的分形核心会与非我视界的基本分形核心越来越重合,体现为看到越来越多的巧合、一切为我所愿。也使这个人通过非我(视界)认识了自我,对“我是谁”有了一定的了解。到极限时,内心所想全部体现在视界的变化上,我与非我对立统一,一体两面。
然后,这个“我”就要放下已经找到的自我核心,切换核心视角,重新构建一个新分形核心,展开新视角下的非我视界,并又一次开始寻找自我的游戏,这也是“我”的旋跃。终极的统一,是主观视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我眼中的世界的基本分形核心,是三条轴的立体螺旋。继续抽象立体螺旋的分形核心,是其中的一条轴,也就是带单箭头的直线。
为何直线?因为一切曲线均可通过微积分变为无穷多的直线,只是直线方向发生改变。
为何单箭头?如果箭头方向改变,就形成第二条线。如果这个方向是回头,回到某点、再出发改变方向时,假如不记得这个回头,那就相当于从那个点直接改变方向,不存在回头;如果记得这个回头,其实就不是真正的回头,而等同于(在另一个维度)改变了方向。所以结论是只有单箭头。这个单箭头,就是时间。
直线加单箭头,就是我眼中宇宙的源分形。一致,但不对称。本身就自带对立统一的属性,所以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就是正反合,来到第二条线。除了继续发展n+1条线,如果第三条线是前两条线的正反合,这三条线就构成了完整的最小对立统一模型,即立体螺旋。三个立体螺旋又构成一个更大的完整模型。
但是,带箭头的直线,是三维粒子世界的视角。如果一切由波组成,粒子为驻波,并无直线,而箭头成为测不准的叠加态,那么此时这个源分形就成为了波,对称但不一致。它在各维度有各种不同的投影,或者说被观察时会坍缩为不同版本的粒子,所以带箭头的直线,是波态源分形的三维粒子态坍缩。
明明波的坍缩是粒子,为何变成了带箭头的直线?
三维宇宙由波构成,波为表呈,构成了“有”的世界,粒子是波在表呈三维世界的坍缩态,还属于表呈。
看起来一切由波组成,波是本质,可是波是这个表象世界的本质,而波的本质,也就是波的内性,反而是带箭头的直线。就如同,宇宙运动为螺旋,而螺旋运动的内性,是带箭头的直线,属于“无”的世界。
波态与粒子态,两种状态,构成波粒二象性的分形核心,再一次,对立统一。
波,为表呈源分形。
单向直线,为内性源分形。
那么旋跃源分形,是什么?是幻方与八卦隐含的规律?还是波粒二象性隐含的测不准方向、不同宇宙拥有各自的旋跃分形?也许,前者是旋跃分形的内性,后者是旋跃分形的表呈。
所以,看起来三维世界只是高维世界最简单的最底层,可也许三维世界,恰恰才是最接近宇宙内性的一种模拟的表达。越简单,越接近纵向内性的回归;越复杂,越顺应横向表呈的演化。
从直线出发进行演化,演化出曲线与波,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维。
从波出发进行回归,回归至粒子与直线,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核心。
这两种方向,为宇宙的基本方向,表呈演化(横向),内性回归(纵向),阳与阴。
但在表呈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回归,所谓的回归,其实体现为另一种面向(维度)上的演化。表呈的回归,只是螺旋的超越,玄越(玄向)。
阳与阴这两种方向,在表呈的体现,为男性与女性,物性与神性。
物性向上,神性向下。神性并非真正要向下,而是通过降维抽象,找寻表呈的特质,并基于这个特质,看到了它可能的分形演化的未来。
男性趋光,看似表呈演化,却逆向追寻内性核心,喜欢自我超越。
女性回归,看似降维,却指向螺旋超越的方向(仅指向),但同时顺向追寻表呈稳定。
何为表呈的稳定?回到图一,从一个正方形演化为一棵树,为表呈演化。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图案趋于稳定,可以抽象掉所有细节,提取出“树”的核心特质,是看似降维的回归,目的是为了旋跃,重新由“树”为分形核心出发,构建新的演化。
为何女性普遍慕强、求稳?只有当演化到一定阶段时,呈现的画面才会稳定,基本不再变化,就可以更容易抽象出这个分形演化到极值的图案。然后从此图案出发,成为下个演化的新核心,分形核心由正方形到树,发生了旋跃。然而,并非所有的抽象都基于表呈的画面,同样是图一,可以抽象出树,也能抽象出最初的正方形,或抽象出二叉树,不同视角下的抽象,让旋跃的方向产生不同。如果过分追求稳定,视角固定,就无法继续抽象。
男性则更像图二,不断分形演化升维,是连续的,虽然看起来已经填满了空间,如果放大来看,分形可以永无止境。
所以,男性只象征一个方向,横向,直线;而女性象征两个方向,纵向与玄向,曲线。
纵向与玄向,合起来构成了内性,分别又为此内性的表呈与内性,不断分形。
玄向的加入,让单一的分形,可以产生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变化。
男性路径,看似简单,实为核心,可男性却追求升维。
女性路径,看似曲折,实为表象,可女性却追求稳定。
而男女合一,神物一体时,就构成了完整的三个方向,也生成了一条和谐的新路径,中性路径,或者说,太极路径,旋跃玄越。
直线,只存在于数学的抽象世界,而波,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核心。
物理是宇宙规律的内性,而数学又是物理规则的内性。如果说源分形的数学表达是带箭头的直线,直线就是这个内性的表呈,方向就是这个内性的内性。带箭头的直线是此数学表达的物理呈现,直线象征空间,方向象征时间。
宇称不守恒,是对带箭头直线的物理描述。CPT对称,是对立体螺旋对立统一的物理描述。CPT,电荷、空间、时间,分别对应玄向、横向、纵向。
牛顿定律、相对论、量子理论,也分别是对横纵玄三种维度上物理规律的描述。而牛顿三大定律本身,也分别对应着横向(直线)、纵向(加速度)、玄向(方向)。
化学,描述的是交互与方向,为物理的表呈演化,但内含玄向机理,所以,化学才是通向生命的基础。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基础科学,也分别对应着横向、纵向、玄向。
重新回到分形,分形本身也包含三个要素:横、纵、旋(旋为表呈,玄为内性)。
以图一的分形树为例:
核心图案,横向表呈:正方形;
变化比例,纵向内性:面积2:1;
变化方向,玄向旋跃:夹角正负45度。
以图二的分形龙为例:
核心图案,横向表呈:一条直线;
变化比例,纵向内性:长度2:1;
变化方向,玄向旋跃:夹角正负45度。
两幅图的表呈看起来大相径庭,其实内性极为相似。
树,象征向上的生发;龙,象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