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琅琊王氏将家藏真迹,刻成一块石碑,尘封千年王羲之书法重见天日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琅琊王氏将家藏真迹,刻成一块石碑,尘封千年王羲之书法重见天日
原创 三余艺术 三余艺术
在古代,书法学习无外乎三种途径,其一是家传,琅琊王氏、欧阳询家族、米芾家族、赵孟頫家族均是如此;其二是师授,如王羲之学卫夫人、虞世南学智永、颜真卿师承张旭等;第三种就是依靠法帖自学成才,孙过庭、丰坊就是如此。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家传”这一途径是最能够学到真实的笔法,并保证用笔醇正的,琅琊王氏为何代代都出书法大家,原因就在此。他们依靠家族秘传的书法真迹,再加上临池之功,出成果非常快。
王羲之在临终前曾嘱咐王献之保存好自己的作品,务必做到“千金勿传”。不过,还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流出家门,或被王公贵族收藏,或者毁于战乱。庆幸的是,王家手里还收藏着一些二王真迹,从来没有公布于世,而且这一藏就是1000多年。
直到明万历年间,山东淄博桓台县新城镇为纪念王重光而建起祠堂,取名忠勤祠。这位王重光正是琅琊王氏的后人和当时的大家长。据《新城县志》记载:“忠勤祠以明万历戊子经始,乙丑落成……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等人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
其中《王公神道碑铭》书法水平尤其精妙,它是由时任内阁首辅申时行撰文,王羲之后代王象乾、王象晋集字而成。此碑耗时数年方才完成,每个字都取自于真迹,比《圣教序》《半截碑》等更加真实。
王象乾曾这样描述集字过程:“悉出斋中所蓄诸帖,宗之旧拓圣教序,而佐以兴福及夫子庙堂诸碑十余通,间有千百之不足者,猎于旧阁帖,一勒、一牵、一波、一拂惟肖,非山阴精华不采。日仅办六十字,匝月卒业……可与不断碑争胜矣。”
从这通古碑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许多首次问世的羲之行书,其用笔技巧真实细腻。起笔时的顺锋而入,衄挫、调锋,行笔中锋,以及牵丝引带,遒转妍美,轻重、断连、疾徐、虚实等变幻多端。字口清晰,透过刀痕可见笔痕。
而诸如绞转用笔,一搨直下以及以纵取势,方圆兼备等,也都在此碑中可见。相比于王羲之其他的作品,《王公神道碑》不论是字数、真实性、细腻程度还是保存状况,都是最好的。而且以此碑学习魏晋笔法,不会落入俗套。将它临摹数通,书艺必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