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2024-11-30 16:17:47)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来源:开闽文化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居,例如陕北的窑洞、牧民的蒙古包,这些是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这次我们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闽南的民居。

     闽南的特色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大厝,一种是番仔楼,最后一种是石条房。

大厝

闽南大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大厝是闽南存在历史最长的一种民居,代表了从宋元到清朝的闽南传统民居。

     闽南传统的古大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型:三开间和五开间。

    开间的概念,间一般是指四根柱子中所围的面积,是构成建筑平面的基本单位。间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建筑体量。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三开间便指的是迎面有三个间的就叫三开间,五个间就叫五开间。(开间也有叫间张的说法,其实都一样)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典型的三开间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典型的五开间

古厝的正门一般都设在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的正中,进出一般都是正门。所以在客人来访时古厝的规格可以间接反应屋主人财力的大小。

古厝一般为一层,有的将榉头或上(下)落的边房(角间)做成二层的楼房,称“角脚楼”,或者后落建成两层的“后楼”(也有称梳妆楼)。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一个古厝其实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厝精美与否,其实体现在正立面。正立面又分为镜面壁和塌寿,它们由一个个专有构建名称组成,应用了从砖雕、石雕、木雕到灰塑等技艺,集书法、彩绘、典故、吉祥于一身。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大厝中的木雕

在大门入口处内凹一个或是两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塌寿”,还有写作"塌秀"的(方言的发音多也容易引起困扰)。塌寿有两种做法:

一是“孤塌”,入口处内凹一次。

一是“双塌”,传统做法是在孤塌的基础上,在大门处再内凹一次,形成凸字形空间。双塌正中为大门,两侧设边门(称左右阁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典型的孤塌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典型的双塌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有些古厝的主人由于财力或者场地的限制,不修建下落,这种古厝被称为"榉头止"

    有的大厝前设庭,俗称“大埕”。大埕以条石铺地。埕之一侧或两侧建独立的埕头间、埕头厝,多作为杂物间使用。清末民国时期,近门处(门口埕)的埕头间有的建成两层的“埕头楼”,即把大厝的左端龙砂建得高大些,称“出龙”,以祈求兴旺发达。也有的将后落建成二层的“后楼”(有的俗称“梳妆楼”以增加住宅“出龙”的气势。一般建单层的平房,埕“后界”,作为附属用房。大厝石埕前建一些与厝身相对的房屋,称“回向”、“回护”、“花向”、“倒照”或“对照”,作为附属用房。其位置、性质相当于北方四合院中的“倒座”。只有较大的大厝才增建回向。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大埕周围建围墙,以区隔埕与外界,称做埕围或墙街。埕围低矮,以石头、砖瓦筑成栅栏或镂空窗,使下落正面一览无余。墙围正对大门处增高做照壁,以挡煞气。通常还在照壁上画八卦或者福字。墙街上设门,称做墙街门,一般设在左右两侧,也有单边设门。简单的只留门道,门框也不设。若设置双倒水(悬山)、四倒水(歇山)的屋顶,则称做门路亭。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在闽南习俗中,对修建房屋有很多讲究,地势坐向便是其中之一,厝的中轴线必须落在“龙”身上,因而延伸出许多跟龙有关的建筑名词、风水和活动。比如大厝东西两侧增建的纵向建筑称护龙;把大厝门口埕左端,建成两层的“埕头楼”,称“出龙”(左青龙嘛,来祈求兴旺发达),这种做法到现在也屡见不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


一锤一刀、一砖一瓦浓缩在一座座民居之中。而其背后所蕴藏的家族传承,几代人奋斗生活的点滴,甚至梳妆楼后凄美的爱情故事,都像一部部电影片段,那透着温暖的红砖,那桀骜翘起的燕尾脊,孜孜不倦地诉说着沧海桑田。好想有穿越古今的能力,去回到那个年代,去见证一个个传奇,去回味时光留给我们的不灭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