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2024-11-29 20:07:14)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原创 同古堂林妹妹 同古堂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吴麟征《贞肃公遗翰册并诸家跋》,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中国嘉德

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殿试金榜,南宫报捷的进士,可谓星光璀璨。这一榜,状元为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探花是编写《明史艺文志》的陈仁锡,考中进士的“同年”还有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吴麟征、徐石麒等,很多人后来都成长为朝廷砥柱人物,声名显赫。

其中,吴麟征(1593-1644),字圣生,号磊斋,浙江海盐人,为官敢于直谏,发公正之声,针砭朝政,饱有刚烈忠义节气,素被同僚钦敬,累迁太常寺少卿。甲申之年(1644)三月,“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吴麟征率兵死守西直门,又募死士‍‍突袭起义军,颇有斩获,此亦是这场“京师保卫战”中明军唯一冲出城外发动的攻击。‍‍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1644年,李自成攻取北京之战

可惜大厦将倾,终究难以力挽狂澜。旧历三月十七日半夜,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投降,两日后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麟征则逃至一座寺庙,准备以身殉国。自杀之前,其满怀悲愤写下遗书:

“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元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

而后解下袍带上吊,因家人及时赶到被抢救过来,此为吴麟征第一次殉国。然吴氏死意已定,家人哭求请其至少待好友祝渊过来临行告别,再作决意。祝渊(1614-1645),字开美,崇祯六年(1633)举人,曾为营救慕名已久却不相识的刘宗周而下狱,后入刘门,与黄宗羲、张履祥、陈洪绶、吴麟征同为刘宗周的学生。明亡后祝渊守节自缢,是海宁历史上殉明第一人,与吴麟征关系莫逆,堪称“知音”。‍‍‍

次日,闻讯赶来的祝渊苦劝无果,吴麟征慨言道:“忆登第时梦隐士刘宗周吟文信国《零丁洋诗》,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与其酌酒以永别。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士大夫的最高精神信仰。

吴麟征第二次殉国,友人祝渊目睹送行,我以我血荐轩辕,壮烈莫过于此。南明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谥忠节,清朝又赠谥贞肃。‍而祝渊则随刘宗周南下继续抗清,南京、杭州先后城破后,其不愿降清,亦铮铮铁骨,自缢而死。隆武帝闻其事,赐祭葬。自此,吴麟征与祝渊两位真正的“知音”,或于九泉之下可相聚痛饮,哀叹时不我予,其忠义殉节亦可彪炳千秋,为后世景仰。

此次,中国嘉德2024秋拍征得“吴麟征《贞肃公遗翰册并诸家跋》”,内含吴麟征致祝渊书札一通,札中提及吴麟瑞,并于札尾请祝渊代为问候老师刘宗周。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吴麟征、祝渊、吴麟瑞、刘宗周四人俱是忠义直亮之人,展翫间笔墨觉有正大光明之概奕奕纸上,古人云“书贵有品”,信不诬也。

册中梁同书题端,钱大昕、朱休度、伊秉绶、钱昌龄、赵怀玉、秦鹤、刘嗣绾、李方湛、蒋方增、孙星衍、严骏生、蔡世松、张问陶、万承纪、陈鸿寿、沈益、陈鸿墀、顾广圻、钮树玉、江藩、宋葆淳、张廷济、吴鼒、张敦仁、梁章钜、陈斌、郭麐、杨文荪、周栻、瑛棨、尹耕云、欧阳霖、钱骏祥、易忠箓、曾默躬、吴保清等名家题跋,亦无不感叹忠义,更显难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Lot 3661
吴麟征(1593-1644) 贞肃公遗翰册并诸家跋
水墨纸本 册页二十五开

题 识:弟再疏乞罢,不允。三月十八日始出籍,先一日家兄竟推沅抚,弟不知也。此多故之地,岂衰年人所宜?弟正在议,出疏说明。尊翰慰聊,附一信。世乱如麻,信理信心信命外,别无安稳着数。与至人居,可以忘贫。老亲翁于抢攘时,得所依归,可无他虑。弟身世浮沉,若不妖梦是践,或得相见里中,未可知也。薄赆见却,不敢再陈,陆金聊犒,从者不胜疏略,知能原天也。临楮酢矣。十九日,弟征顿首。冲。刘先生并叱名万万。
梁同书(1723-1815)题耑:先贤手迹。嘉庆丙辰初夏,后学梁同书。钤印:梁同书印
签 条:贞肃公遗翰。册字第四号。
鉴藏印:易忠箓读过

诸家题记:
1.吴磊。癸未三月廿。
2.嘉定钱大昕拜观。
3.此贞肃公与海宁祝节愍公开美先生札也。(文略。)嘉庆癸亥(1803年)二月甲子春分节,秀水后学朱休度力疾敬题。 钤印:休度私印、梓叔
4.贞肃遗书。嘉庆丁卯年(1807)六月廿又七日,宁化后学伊秉绶敬题。 钤印:伊秉绶印、吾得之以忠信
5.同里后学钱昌龄敬观。 钤印:昌龄
6.(文略。)嘉庆辛未(1811年)十一月,武进后学赵怀玉敬观并题。 钤印:怀·玉
7.嘉庆辛未(1811年)十二月四日,后学秦鹤、刘嗣绾、李方湛、丁履恒敬观。 钤印:鹤印·声父、嗣·绾、方湛、履恒
8.嘉庆壬申(1812年)三月,后学蒋方增敬观。 钤印:方增·
9.孙星衍观。 钤印:星衍私印、孙氏伯渊
10.(文略。)同人敬观后一日,方湛复题。钤印:李方湛印、白楼诗画
11.嘉庆壬申(1812年)三月五日,上元后学严骏生、蔡世松、汪度敬观。
12.壬申(1812年)中元,张问陶敬观于虎邱。 钤印:船山
13.嘉庆十八年(1813)正月,南昌后学万奉纪拜观。
14.是岁八月,钱唐江青于金陵旅次敬观。 钤印:云父
15.信理信心信命,是作忠作孝,张本言者,心之声也。癸酉(1813年)八月,承恩寺寓次,钱唐后学陈鸿寿谨题。 钤印:曼生
16.道光元年(1821),钱唐沈益拜观,时四月朔日。 钤印:竹亭
17.后学陈鸿墀敬观。
18.道光庚寅(1830年)立夏后二日,山阴后学李冏敬观,于葑溪宝定斋中。 钤印:冏、弟二
19.嘉庆壬申(1812年)上巳日,顾广圻、钮树玉同观,于平津馆敬书于后。 钤印:树玉、非(石)、顾广圻印
20.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晤思亭仁兄于白下,出贞肃公与祝孝廉书,示藩书尾。(文略。)后学江藩沐手敬题。 钤印:郑堂
21.廿一年(1816)四月廿七日,安邑宋葆淳拜观。 钤印:宋帅初
22.嘉庆甲戌(1814年)四月廿六日,里后学张廷济拜观。 钤印:张廷济
23.(文略。)宗后学鼒赞。 钤印:鼒、自堂
24.己卯(1819年)二月二日,阳城张敦仁敬观,于南昌郡斋,次子葆采侍。 钤印:张敦仁印
25.刘溥同观。 钤印:莲浦
26.道光庚寅(1830年)闰四月,梁章钜敬观,于吴中藩廨之箴白堂。 钤印:茝林
27.后学陈斌敬读一过。 钤印:陈份私印
28.道光庚寅(1830年)四月,吴江郭麐敬观。 钤印:复翁
29.是年闰四月朔,海昌后学杨文荪敬观。 钤印:芸士
30.仁和后学徐镛敬观。 钤印:镛、石林
31.癸卯(1843年)三月,诸暨后学周栻敬观,于禾城庠署。 钤印:周栻
32.(文略。)同治戊辰(1868年)清明节前,长白瑛棨拜观并题。 钤印:
道人、兰坡、御赐眉寿堂
33.(文略。)余与公裔子珊,昔事中州幕府十有余年,行将别矣,愿以此六
字,与子珊交相勖焉。光绪元年(1875)三月,桃源尹耕云拜手谨跋。 钤印:耕云
34.仁和后学叶尔安敬观。 钤印:安
35.(文略。)光绪壬午(1882年)人日,彭泽后学欧阳霖敬跋。 钤印:臣霖、生
36.甲子(1924年)仲冬,用九表阮出示先德贞肃公遗墨。(文略。)里后学钱骏祥敬观并识。 钤印:骏祥、聩翁
37.(文略。)共和纪元丙申(1956年)岁春,绥之先生重之锦江,手携其先德此册见示。(文略。)潜江易忠箓均室。 钤印:易氏、十净宧
38.(文略。)一九五六年三月卅日,潜江易均石老同志,同绥之先生造访,出示先德手册。七四大荒老人曾默躬,率大儿曾雍,两孙赫甫、宪甫敬观,并题于成都外北之红花村。 钤印:默道人、曾仲子
39.(文略。)同治十年(1871)辛未新秋,保清敬志于大梁。 钤印:保清

14 x 14cm × 25  约0.2平尺(每幅)
RMB:200,000 - 400,000

《刘宗周与明清儒学》书中,称刘宗周殉道的蕺山弟子中,有事功之大、卫国之忠、杀敌之勇数功绩者以吴麟征为首。吴麟征仲子吴蕃昌《上南都议郎蒋公书》,亦言在殉难诸臣节义方面:“无如先大夫忠”、“无如先大夫勇”、“无如先大夫劳”、“无如先大夫有成绩”。

为国尽忠外,吴麟征亦是家教严格,如其所言:“世变弥殷,止有读书明理,耕织治家,修身独善之策”,总告诫家人须恪守乱世之中修身齐家之道。

吴麟征撰《家诫要言》一卷,为后世蒙学经典,节录二首,其一“莫道作事公,莫道开口是。恨不割君双耳朵,插在人家听非议”,言及修身之重要;其二“莫恃筑基牢,莫恃打算备。恨不凿君双眼睛,留在家堂看兴废”,则是守业之艰难。窥斑知豹足矣。

诚然如此,任一簪缨世家亦或书香门庭,皆须良好家风,不沾染旧习气,乃能家族枝繁叶茂,后辈亦青出于蓝。而吴麟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子吴蕃昌、侄吴谦牧得益于言传身教,亦以“至孝”著于时,与张履祥结交,为人称道。吴蕃昌又与彭孙贻创立瞻社,时称“武原二仲”。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吴麟征致祝渊书札
吴麟征《贞肃公遗翰册并诸家跋》,局部

札中,吴麟征云及:“弟正在议,出疏说明”,而后又称:“世乱如麻,信理信心信命外,别无安稳着数。与至人居,可以忘贫”,此即蕺山弟子言性命之理亦不舍匡济实策之见证。明末清初之际,国祚更替,忠君爱国的士大夫总是满怀忧虑之心,难有安贫乐道、安放己身的闲暇。梁启超所谓“如人饮冰,冷暖自知”,大概如此。

而“弟身世浮沉,若不妖梦是践,或得相见里中,未可知也”则又感慨因世事多艰,无法与祝渊相见,言辞间颇有愤世之意。“身世浮沉”与“妖梦”之语,即吴麟征进士及第时,忽然梦到刘宗周吟唱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文诗有云:“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所提及“家兄”,即吴麟瑞(1588-1645),字在贤,号秋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除常州府推官,征授南礼部主事,转吏部进郎中,升湖广参政,历江西按察布政,崇祯十六年(1643)升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巡抚偏沅。有《哀鸿》《秋蟀》诸集。

又据札中“三月十八日始出籍,先一日家兄竟推沅抚”,云及吴麟瑞出任巡抚偏沅(清朝雍正时改成湖南巡抚),故本札书写时间为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十九日。对于明朝而言,“三月十九日”极为特殊,一年后的这一天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明朝国祚止于276年。而吴麟征第一次殉国亦是同一天。札中“信理信心信命”,或真是天命所致,巧合如斯。


而“老亲翁于抢攘时,得所依归,可无他虑。”则应是言及作为复社名士,祝渊此前为刘宗周上书辩护,被崇祯皇帝下部议罪,后得以释放。经过这一事,祝渊亦跟随刘宗周,拜入其门下。因此,吴麟征札尾称:“刘先生并叱名万万”,请代为问候恩师。

是札忠义之言、同门之谊溢于言表,所提及吴麟瑞、刘宗周亦是忠贞节烈之士,对于明末士大夫的“忧国忧民”心境堪称极佳注脚,对于刘氏“蕺山弟子”的考究亦有直接文献意义,而忠孝遗翰,更是片纸可珍。

方孝孺亦曾言:“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才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表达对士人气节的推重。而本札,寥寥数纸,囊及四位忠义,殊为难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梁同书题耑

明亡后,为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乾隆皇帝下令表彰因抗清而殉节的明朝官员,并编撰《胜朝殉节录》,以此“崇奖忠贞”,“风励臣节”,大节有亏者,则列入《贰臣传》。清中晚期,文人也纷纷收集明贤忠烈遗墨,并汇辑成册,彰显其忠义之德。朝廷乐见其成,借以倡导本朝臣民“忠君”思想。

本札册中即名士题跋累累,梁同书题耑“先贤手迹”,书于嘉庆元年(1796)初夏。梁同书,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官侍讲。嘉庆十二年(1807)重宴鹿鸣,加学士衔。工书,法颜、柳、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自立一家,负盛名六十年。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并称“翁刘梁王”四大家。

签条“贞肃公遗翰。册字第四号。”则亦可见清季名家“收集明贤忠烈遗墨”,或自我砥砺,或追思先贤,蔚然成风。鉴藏印“易忠箓读过”。易忠箓(1886-1969),一作忠录,字均室,号稆园,湖北潜江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湖北图书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著有《秦汉铜印》《明清印人印集》等。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钱大昕题跋

梁同书题耑后,钱大昕观后拜题。钱大昕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同页另有题记“吴磊口。癸未三月廿”(“口”当为“翁”字,“廿”应为“十九日”之误)以及隐约可见“寸楮”字迹。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朱休度题跋

朱休度为朱彝尊四世侄孙,博闻通识,尤深于诗,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以荐授山西广灵县知县。跋中,朱休度亦提及此吴麟征致祝渊札,吴氏梦到刘宗周吟唱文天祥《过零丁洋》诗逸事,并以之为俟命立命之本。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伊秉绶题跋

伊秉绶的书法使清季书坛,放一异彩。其书各体兼善,尤是隶书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堪称“冠绝其时”。而其书最独到之处,则是所作莫不骨气洞达,横平竖直间,又能脱汉隶而大之,且愈大愈壮,如蕴“养吾浩然之气”的正道之象,康南海谓之集分书之大成。

跋中,汀州称之“贞肃遗书”,隶书行笔,墨色乌亮如漆,结体左右均匀,法度森然,笔画粗细则大致相同,圆润率直,收纵自如,饱有金石味、庙堂气。行书款识亦是骨力内含,浑茂敦厚。钤印“吾得之忠信”,与本札忠烈之言,可谓相得益彰。黄庭坚《论书》中亦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陈鸿寿、沈益、陈鸿墀等题跋

陈鸿寿,号曼生,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多次出入阮元幕府。诗文书画皆以资胜,酷嗜摩崖碑文,行楷有法度,隶古八分书,别创一格。又以“曼生壶”名于世。精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列名“西泠八家”。其跋文“信理信心信命,是作忠作孝,张本言者,心之声也。”称是札可视为吴麟征忠孝心声的真情流露。

沈益,乾隆六十年(1795年)副贡,工山水人物,人称“小石田”。陈鸿墀,嘉庆十年(1805)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实录馆提调,武英殿协修,官内阁中书。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秦鹤、刘嗣绾、李方湛、丁履恒、蒋方增、孙星衍等观跋

孙星衍观跋款识,篆书行笔,字体工稳遒劲,线条圆润流畅。孙星衍博极群书,勤于著述,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榜眼,被袁枚称誉“天下奇才”,亦是金石名家,与洪亮吉称“孙洪”。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严骏生、蔡世松、汪度、张问陶、万承纪、江青等观跋

张问陶,自号船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丘。是跋即书于虎丘。

而蔡世松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升郎中。万奉纪释文应有误,当为万承纪,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初以军功任知县,官至海防同知,署淮扬道。善于治水。其父万廷兰,弟万承紫。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张廷济、吴鼒、张敦仁、刘溥、梁章钜等题跋

梁章钜,有“楹联学开山之祖”美誉,嘉庆七年(1802)进士,官至江苏巡抚。书兼欧、董,其小行楷笔意劲秀。富收藏,所著《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对作者生卒年时有考核。梁章钜的书法存世鲜少,跋中“箴白堂”,时有文人雅集,如梁章巨《退庵诗存》卷十四载《正月十二日招石琢堂前辈、彭苇间太守、希郑、尤春樊舍人兴诗,暨兰坡、棣华、海帆三同年小集箴白堂,次海帆韵》。‍

张廷济,嘉庆三年(1789)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书画甚丰,室名清仪阁。张敦仁,数学家、藏书家,官扬州知府,宦海生涯四十年,为官公正廉明、卓有政绩。吴鼒,嘉庆四年(1780)进士,官侍讲学士。工诗文,善书画,花卉近陈淳,山水学王原祁,兼工人物。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顾广圻、钮树玉、李冏观跋

钮树玉,精研文字声音训诂,清代“说文”学者,称匪石先生,与段玉裁、江声、顾广圻、黄丕烈等过从甚密,与陈鸿寿亦有交谊。顾广圻,校勘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与孙星衍、黄丕烈等人称清一代校勘学巨匠。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中国嘉德: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


钱昌龄、赵怀玉题跋

赵怀玉诗跋中“如麻乱世任浮沉,故里亲朋证此心。……茫茫异代双知己,前有文山后蕺山。”将吴麟征身处乱世,与祝渊蕺山同门之谊、知己之交声情并茂描写,咏之感人肺腑。‍“文山知己”所述则是文天祥与发小张千载的深厚情谊。赵怀玉‍‍诗与同里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钱昌龄为钱载孙,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词林,官云南布政司。

另有江藩、宋葆淳、陈斌、郭麐、杨文荪、周栻、瑛棨、尹耕云、欧阳霖、钱骏祥、易忠箓、曾默躬、吴保清等多家题跋,不一而足。根据跋文可知,是册亦曾为吴子珊、清末民初知名书画家吴绥之宝藏。

结语

有明一代,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得以延续汉人传统精神信仰,儒道复兴,程朱理学鼎盛,朝野忠义之人颇多,有不屈就死的殉君之臣,亦有不顾贬黜廷杖的死谏之臣,亦或与阉党奸佞斗争到底的忠正之臣。

而一封书札,集吴麟征、祝渊、吴麟瑞、刘宗周四家明贤节烈先德,诚然可珍可歌,吴麟征与祝渊彼此“蕺山知己”的深情厚谊,“临行酌酒送别”的士大夫从容与相知,亦是旷古罕见。

册中诸家亦纷纷为之铮骨、忠孝而执笔或作观跋,或谓之拜观,以示钦敬之情,尤是伊秉绶、梁同书、钱大昕、陈鸿寿、张问陶、张廷济、孙星衍、梁章钜等名家墨迹齐聚,则更为难得。此外,是册对于题跋诸家之交谊,以及清乾嘉以降的金石往来等,亦有佐证意义。识者宝之。

部分题跋者简介:

1.钱大昕(1728-1804),字及之,号辛楣,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授内阁中书,先后主讲南京钟山书院,娄东书院。精研精史、金石等。工书法。一门父子兄弟名重当世,有“九钱”之称。
2. 朱休度(1732-1812),字介裴,号梓庐,浙江秀水人。竹垞太史裔孙。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官嵊县训导。后任山西广灵知县,引疾归,主讲剡川书院。工诗及书画。
3.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惠州、扬州知府。工书,尤精篆隶,隶书尤放纵飘逸,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4. 钱昌龄,字质甫,一字子寿,号恬斋,改名宝甫。浙江海盐人。载孙。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词林,官云南布政司。兰竹深得家法。
5. 赵怀玉(1747-1823),字亿孙,号牧庵,江苏武进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任编校。工古文词,诗与同里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工书法,著称于时。著有《亦有生斋集》。
6. 刘嗣绾(1762-1821),字简之,号醇甫。江苏省常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会元,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诗词、骈文俱工,有《树惠轩诗集》。
7. 李方湛(1764-1816),字光甫,号白楼,浙江仁和人。嘉庆诸生。工诗,以七言歌行见长。著有《小山梁山馆稿》、《红杏词》,辑有《同岑诗选》。
8. 丁履恒(1770-1832),字若士,一字道久,晚号东心,江苏武进人。诗文负重名,对声韵训话也有根抵,与钱大昕、王念孙等为师友。有《春秋公羊例》《思贤阁集》等。
9.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常州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榜眼,精时文,与洪亮吉称“孙洪”。深究经史文学音训之学,精金石碑版,工书善刻印,校刻古书最精。
10. 蔡世松(?-1843年),字伯乔,号友石。江苏上元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升郎中。工书法,善模仿名人笔迹,曾刊《墨缘堂法贴》。
11. 汪度,上元人,清庠生。制行修洁,为乡里所重。住鸡山麓。善倚声。时洪亮吉客金陵,引为诗酒交,曾偕游莫愁湖,有诗记其事。晚居古佛庵。
12.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检讨,改御史,再改吏部郎中,出知山东莱州府。以忤上官,称病去职。卒于苏州。诗称一代名家,沈郁空灵,能自出新意。亦工画。著有《船山诗草》。
13.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工书法,善山水、花卉,精篆刻,亦擅刻竹。与陈豫钟齐名,世称“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
14. 沈益,字友三,苕溪(今浙江湖州)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副贡,工画人物、山水,笔运如风,人皆云“小石田”。
15. 陈鸿墀(1758-?),原名治鸿,字万宁,号范川。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内阁中书。曾掌教粤东越华书院。著有《赐砚斋诗文集》、《抱箫山道人遗稿》。
16. 顾广圻(1770-1839),字千里,号涧苹,江苏元和人。清著名校勘学家、目录学家。通经史小学,尤精校雠,著有《思适斋文集》等。
17. 钮树玉(1760-1827),字非石,号蓝田,江苏吴县人。性嗜书卷,笃志好古,精研文字声音训诂,通音律,亦善刻印,工书。与顾之达、孙星衍、龚自珍等相过从。著有《匪石先生文集》等。
18. 宋葆淳(1748~?),字师初,号芝山,山西安邑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官隰州学正。长于金石考据,善鉴别,隶书行楷,皆入能品。工画山水,得北宋人法,亦工篆刻。
19. 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1798)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夥。
20. 张敦仁(1754-1834),字仲篙,一字古余,号古愚。泽州府阳城人。清数学家、藏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宦海生涯40年,为官公正廉明、卓有政绩。
21.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邻),晚号退庵居士。祖籍福建福州府。嘉庆七年(1802)进士,升礼部主事。学者、诗文作家、书法家、书画鉴藏家。
22. 陈斌(1757-1820),字陶邻,号白云,浙江德清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安徽同知。曾任教于衡溪书院,除教授传统经学外,另开设农桑课。著《白云文集》。
23. 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复翁,江苏吴江人。姚鼐学生,为阮元所赏识。工诗词古文,善书法、篆刻,间画竹石,别有天趣。
24. 杨文荪(1782-1853),字秀实,一字芸士。浙江海宁人。清著作家、藏书家。嘉庆六年(1801)与顾广圻、臧墉、何元锡等应阮元之聘,同辑《十三经校勘记》。
25. 徐镛,字咏之,桐城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选庶吉士,累官顺天知府、山西布政,终太仆卿。著有《石笏斋诗钞》。
26. 周栻,字敬之,号小莲。诸暨藏绿村人。嘉庆庚午(1810)举人,道光丙午(1826)进士。工书法,善画芦雁。好读书,长于诗文。著有《未庵诗稿》。
27. 瑛棨(?—1878年),原姓郑,名瑛桂,号兰坡居士。汉军正白旗人,荫生。长丹青,喜收藏。
28. 尹耕云(1814-1877),字杏农。江苏淮安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礼部郎中等。著有《大学绪言》、《周易辑说》、《豫军纪略》等。
29. 叶尔安(1834-1877),字贞甫,附贡生,浙江仁和人,曾任河南省孟县、商水、滑县等县知县。
30. 钱骏祥(1848-1930),字新甫,号耐庸,浙江嘉兴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后任山西学政,改会典馆纂修、编书处总校、翰林院侍读、实录馆总纂。
31. 易忠箓,字均室,号稆园外史,湖北潜江人。与黄宾虹友善。善书画。工篆书及行书,尝书集石鼓字七言联。著《静偶轩题画稿》等。
32. 曾默躬(1880-1961),书画篆刻家,又称墨公、默居士,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诗文、会书法、精篆刻、善绘画、懂医术、高鉴赏。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