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对话雪松|顺其自然,于墨色间寻找东方的生命力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对话雪松 | 顺其自然,于墨色间寻找东方的生命力
来源:艺文创新
编者荐语:
一篇IDEAS SPACE艺术家雪松的访谈,转载自“IDEAT理想家”。“游自然 |
雪松个展”将持续到12月8日,欢迎大家到上海ZiWU Gallery欣赏佳作,赏心于墨色之中。
以下文章来源于IDEAT理想家 ,作者IDEAT
誌屋上海迎来了艺术家雪松个展“游自然”的开幕。
雪松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找到一种东方人自身的生命力”。自然、或者超越自然与人的物象,从身边真实的物引出思考,他的创作往往融合了现实与想象,呈现出“邀请进入”的欢迎姿态。
上图:“游自然”展览现场。
下图:《山石》系列9号,2024,布面油画,160cm x 200cm。
艺术家雪松在誌屋上海的空间中,后方悬挂的是他近期新作。
尽管使用了油画技法,他的作品却并不显得很厚重,或者说他不喜欢那种西方油画中厚厚的叠涂。在长期的观察后,将眼中的场景举重若轻地描绘下来,笔触间是一种流淌于自然之中的状态与心境。展出的《古树》系列巨幅布面油画取材自2021年某天雪松在天坛公园中散步的场景,模糊和去除了周围的环境,也没有多余的色彩,黑白画面中的角色只剩古树,从树冠倾泻而下的日光暗示出属于冬季的萧瑟。随机自洽,又不落描摹的窠臼,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的作品逐渐趋向黑白,墨色的浓与淡同样有着强烈的叙事能力。
“游自然”展览现场,墙面上挂着《古树》系列1,巨幅布面油画。
随时时间的推移,雪松慢慢开始做减法,在提纯创作手法的过程中,他也逐渐体悟到了艺术的纯粹性,在他看来,如今的时代,静下心来绘画是一种与古人的同频。
《风景》系列19号,2021,布面水墨,120cm x 80cm。
2016年,雪松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特邀作品个展“雪松·松石系列”,他在作品中尝试以西方油彩表现东方气韵。2018年,艺术家的个展“雪松·游自然”在沪申画廊开幕,这个代表西方建筑空间的画廊展示了雪松以布面墨作品为主线的几个系列。从故宫到外滩,雪松交换了油画与水墨两种不同创作媒介的文化环境,实现展览空间的“互动”和“对话”。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互文,同时也是阐述两者间差异的指涉。
上图:2018年,雪松在沪申画廊的个展“雪松·游自然”展览现场。
下图:2016年,雪松在故宫博物院的个展“雪松 · 松石系列”展览现场。
把时间拉回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雪松说,那时人们身边充斥着来自西方大师的艺术作品和画派,这是一种传统文化在这一代人教育和认知中的缺失,如今,他希望通过绘画寻回。他觉得50岁之后自己懂得中国画了,相较于信息过载的当下,在油灯时代甚至更久远前的年代,艺术作品更加平和,没有那么多信息,人们可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彼时,生活方式是自然的。
《风景》系列30号,2020,布面水墨,50cm x 60cm。
油画出身,且在曾在美术学院授课的雪松有十年的时间停止绘画,“那时,我一张画都没画过。”一个随性大胆的尝试,决绝地去尝试全新的领域。九十年代,他做设计、下海经商,且在这些领域都颇有建树,可以说当时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尽管如此,他始终记得油画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八十年代在剧场里面画有关演出和电影的各种海报,那时他只有二十三四岁。
“游自然”展览现场。
2006年的时候,他去威尼斯看建筑双年展,并为其中一个空间做技术总监,改造一个历史剧场。他相信,不论去做什么,都要先自己感受,而前来委托的人也是希望从创作者的视角,获得一些新的启迪和灵感。不过他也坦言,过去画家或者艺术家更像是一种职业,而艺术的流派则反映了某种时代的审美霸权。
《山石》系列9号,2020,50cm x 60cm,布面水墨。
见到雪松是一个早晨,在ZiWU
Gallery,彼时他正在检查即将要在开幕的个展“游自然”的中展出的作品。位置、高度、作品间的距离,他希望呈现出作品最完美的状态。面对空间中摆放的《古树》系列,他说:“这是我画的,天坛里面的树。”
“北京有一天下雪,我去天坛,然后我就看到了那些树。(画里面)这个树的造型,和天坛里的树基本上是一样的,树枝就是这么长着的。”画面是自然而然的,这也是与雪松采访最大的感受,没有什么刻意的提问或者回答,像聊天一样。就如同这次展览的合作,一切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雪松
艺术家
Q:
这次在ZiWU的展览是如何开始的?
雪松:
在北京的玉河,平安大道后面的地方,当时我们基本每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就会进行一次“玉河夜话”,谈一系列与当下相关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诗歌、哲学、意识......内容比较宽泛。其实很早的时候我就认识邵忠(超媒体集团创始人,本次展览策展人),不过因为“玉河夜话”,我们产生了合作办展的想法。但因为疫情,时隔五六年展览才真正落成。疫情期间,我在家里面开始画一些小的水墨,这是让我自己安静下来的一种方式,后来邵忠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过去我的创作还是以油画为主,不过现在,我更想寻找属于东方人自身的一种生命力。
Q:
你是油画出身,为什么如今开始对水墨画产生兴趣?你如何看待理解水墨、东方与当代间的关联?
雪松:
我跟很多人都说过,我是在50岁以后开始懂中国画,感悟到他们为什么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东方的艺术,油灯时代的作品相较于现在更安静和平和。如今我们频繁地使用手机、电视机......信息量太大了。现在我画水墨画,是因为我开始感觉到当年纪大一点、有了一定阅历后,心态也变得平和。我喜欢看八大山人、石涛的画,他们的画面中传递出一种心态,通过笔触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的画展我看过很多次,每次看的时间都有点长,我就去琢磨他们的心态,尝试揣测他们当时在想什么,不是去评判他们画面中的某一笔画的怎么样,而是他们每一处落笔的原因——这是否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有时候做梦我都在想这些。他们的作品、那种洒脱,其实完全呈现了他们的生活。中国画,写意即写心。
《山石》系列39号,2007,布面油画,200cm x 120cm。
Q:
你如何看待不同文化,或者不同地域间艺术的差异?
雪松:
我是重庆人,自小在江边长大,后来到了北方生活。和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人不同,这种差异化,造就了我对于环境比他们更敏感。比如我会围着北京故宫的城墙转一圈,寻找属于中国,属于“皇权”的东西,这些是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如此环境下,你的情感就会产生变化,而你看东西的角度会比其他人更远一点,看的也更宽了。
以前我特别喜欢塞尚,在我看来,他和石涛尽管表达手法完全不同,但是心境特别相似,都是用自己心里的符号去表达自然。用心书写的艺术家,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本质都是通过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符号,去表达所描绘的对象主体和内心。所以对于当代艺术家,我觉得符号很重要,通过这些去寻找内心的本源。现在每天,哪怕只有两三个小时,我也要静下来画画。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是独立思考的。而且如果我不去做这个事情(画画),就有可能在玩手机,起码在这几个小时里我是不会动手机的,呈现出来的基本上就是一个人最简单、最本能的生活状态和态度。而且,我还同时在做一件自己想做、有意思的事儿,起码觉得生活还没有被浪费,还没有被放弃。
上图:“游自然”展览现场。
下图:《山石》系列8号,2024,布面油画,130cm x 200cm x 2。
Q:
正如你提到的,手机对于我们的影响日趋增强,而你也正在尝试将自己与这种对电子和现代科技的依赖剥离。那么,你认为你的作品在如今快节奏消费和电子时代的当下,对这一趋势会有哪些对抗?
雪松:
其实当你经历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就会对一切慢慢地接受了。我并不排斥潮流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代人的生活。只是当我们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做人的态度就和养生一样,你需要一个静态的方式来调整自己,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人要回到人的本能。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油灯时代,艺术家、书法家或者画家,他们的创作是根据生活状态自然得来的。他们完全遵循了一种自然的生存之法,而且客观上来讲,这种生存方式已经延续几千年了,直到如今科技的发展,而我们的改变也才一百多年。
我觉得我对于艺术,特别是对东方艺术迷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调节你的心智。它的一切都是“虚”的,你必须要找到一个与宇宙、自然、潮汐对话的状态。和西方崇尚的自然科学不同,东方艺术所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山石》系列3号,2024,布面油画,130cm x 200cm。
Q:
本次展览的作品风格更趋近于黑白,这是否是你近期某种色彩上的倾向?
雪松:
我觉得这其实是我的个人习惯。就好像中国水墨画偏多,西洋画则强调色彩。实际上,这和你所生活的环境有关。比如你在法国,你不画色彩反而是一种“错误”,因为那里的颜色确实很丰富,比如云彩里面会有绿色、紫色、蓝色......,而在这里,天气色彩就是淡淡的,很难找到这些浓郁的色彩。
尽管如此,东方的人们又热爱幻想,他们相信“墨分五色”,只要墨色丰富了,色彩的审美就尽在你的内心。所以真实的表达往往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东西。所以,东方绘画更多的是从心的理解,简单的色彩,往往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时间长了,我也发现,或许这就是我的画所坚持和追求的,某种“标志”。
《山石》系列5号,2020,200cm x 130cm,布面油画。
Q:
这次展览中有一个室外的特别影像作品,有关竹林,可以聊一聊这个作品么?
雪松:
我一直很想给天坛的树拍一个视频,从虚到实一棵棵推出,树枝也要完全抠出来,像是一个个树的“肖像”,不过这个视频一直没能实现。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一个摄影棚,买了一千棵竹子放在里面,最后做成了一个42米长,4米6高的影像作品,在九年前的民生美术馆展览中展出。这次在ZiWU外面的影像投影也就是这个作品了。
展览现场的视频。雪松,《竹影》,6分29秒,2014。
Q:
对于如今年轻的艺术创作者,你会有什么想要分享的?
雪松:
艺术本来就是精神上的疗愈作用,但现在和市场与经济挂钩后,就变成了另一种状态。其实艺术,是解决了你的世界观问题,需要找到一个形式去表达,习惯了用这种语言说话,比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很多艺术不完全是书本的,往往既有的知识会成为桎梏,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古树》系列1号,2021,布面油画,200cm x 300cm x 2。
游自然 | 雪松个展
策展人:邵忠
展期:2024年11月08日 - 12月08日
开放时间:每天11:00-20:00
(法定节假日除外,19:00停止入场)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
7号楼 ZiWU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