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大彻大悟的王阳明,如“书神附体”,写出千古奇作,王羲之也难以企及!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大彻大悟的王阳明,如“书神附体”,写出千古奇作,王羲之也难以企及!
原创 三余艺术 三余艺术
现代人临摹古人名帖,只会机械性的照猫画虎,实际上,无论是临帖,还是个人创作,思考相对动笔,更加重要和有效,同样是临写一卷法帖,有的人只会描摹点画,没有实质性的深入。
有人却能遵循线条走向,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由内而外的多层次理解,真正掌握艺术内核,自我创作与之相同,宋代陈思记载:“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笔意是情感和灵魂的展现,动笔之前先要想象,依据情绪,构思笔画姿态、结体排布等等,这样心中有象,书写自然娴熟、从容,字字气脉连贯,独具风韵,进入“超凡脱俗”的最高境界。
比如“书圣”王羲之,之所以制霸书坛,作品长盛不衰,其中一项原因,就是追崇“意在笔先”的创作观念,字字神韵不凡,引起观赏者共鸣,使他们身临其境,令人难以忘怀,艺术价值自然高昂。
当然除去王羲之,明代“大圣人”王阳明,也贯彻这一理念,他曾自述:“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王阳明落笔之前,也会静心构思,最大程度的展现艺术妙趣。
我们欣赏正德三年(1508年),“龙场悟道”后写的《象祠记》,彼时王阳明大彻大悟,将“心学”引入书法,行笔好似“书神附体”,全卷1000多字草书,矫若龙蛇、瘦劲飞动。
多用中锋书写,运行时笔锋藏露兼具,撰写平稳的笔画,时常进行衄错,以藏锋收敛顿折变化,而转折处、衔接处,转换笔锋时,则露锋运行,具有几分干练爽利之气,凸显字体的灵动性。
章法排布和结字,也是错落起伏,势态流美,运笔潇洒,虽然没有“张怀”狂草的连绵势态,但是气脉畅通无阻,依据笔锋和结构开合等,形成前后的呼应感,由此展现草书的流宕和生动之美。
毫不夸张的说,《象祠记》堪为“千古奇作”,王阳明把天地至理,融入艺术创作,笔笔包罗万象,内含无限奥义,其草书境界之高,王羲之也难以企及。
时常临摹,可学到古人的草书笔法,书写时更加从容自若,同时感受“意在笔先”的状态,深化思想和文艺修养,学会营造情感氛围,提高自身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