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看到林散之在70岁时临写的《张迁碑》,才知道什么叫临帖!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看到林散之在70岁时临写的《张迁碑》,才知道什么叫临帖!
原创 一只小小强 书画博学
林散之,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此为林老1968年8月(70岁时)临写的张迁碑,供大家学习参考。
林散之,他自幼便钟情于书画,24
岁时所写的小楷《四时读书乐诗抄》,笔意华美,线条纤细却充满力量,浓淡相宜,巧妙融合了褚遂良楷书的用笔之道,尽显君子之气。其30
岁前,他虽在地方稍有名气,但书法表现尚未达到其后来的高度,彼时他更钟情于绘事。但命运的转折点悄然来临,在老师张栗庵的引荐下,他拜谒了黄宾虹。黄宾虹对他的指导如醍醐灌顶,指出其
“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并传授了基本原理,还让他观摩历代名家字画。
60
岁以后,林散之开始专攻草书。他以王羲之为宗,融合怀素、王铎等大家之长,创造性地将画法、隶书的古拙之感融入草书。他的草书墨法和笔法变化多端,格调高雅,气韵自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85
岁以后,林散之的草书更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作书不矩法度,随兴而为,意趣天成。笔墨变化出神入化,或通篇浓墨焦墨,积墨黑亮,枯笔飞白;或宿墨蘸水,墨晕中见浓墨笔迹,一笔之间枯润交替,尽显寂静天真之态,达到了
“人书俱老” 的通会之境。
林散之在 70
岁时临写《张迁碑》,临作中的用笔富于轻重变化,松灵透气,摆脱了一味方笔铺毫的局限。布白清晰匀称,笔画之间毫无碰撞、粘连,通篇松动自然,气象高古。
在结体上,他放弃了一些原碑的纵横跌宕,取其沉着稳健,使布局在随势中达到统一与和谐。林散之将汉碑的风格与自己的个性完美融合,方笔为主圆笔为辅,参《礼器》笔意,捺脚挑势适当夸大,与瘦劲线条形成对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迁碑》作为东汉时期的重要碑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笔画严谨丰腴又不失灵动,朴厚雄厚,看似形方笔方,但燕尾、捺角等点画处圆笔劲力内含,朴厚壮实高古。铺毫面积大,笔画粗细相间,以重为主、轻为辅。
在结构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各异,独体字、合体字各具特色,外收内放、动静结合,充满了古朴厚重、典雅大方的气息,还透露出率真朴实的民间风格。
林散之临写《张迁碑》注重线条质量,笔笔沉着,起笔收尾含蓄慰藉,以质胜文,大巧若拙。他充分发掘帖学的蕴藉典雅、流畅劲健之美,并融碑学的朴拙刚劲之长,既求形似更追神似,将碑意化为书卷气和雅气。这一临作是他重振帖学、回归
“二王” 传统书风的实践,是以帖融碑的典范。
从林散之对《张迁碑》的临写可以看出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尊重与创新。他一生都在不断汲取各种书法风格的精华,《张迁碑》所代表的汉碑古朴厚重之美成为他丰富书法风格的重要源泉。他在
70 岁这个艺术生涯的重要阶段临习此碑,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融合碑学与帖学,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