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明朝代表性书法家祝允明,《会稽风俗赋》独领风骚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明朝代表性书法家祝允明,《会稽风俗赋》独领风骚
原创 秋水长天 怡心斋书法微知识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世人亦称其为“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461年1月17日,卒于1527年1月28日,享年67岁。
祝允明自幼聪颖,家学渊源深厚,五岁便能书写一尺大字,九岁即能作诗。在书法领域,祝允明成就斐然,被誉为明代书法界的巨擘。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汲取欧阳询、虞世南之精髓,逐渐达到与“二王”相媲美的境界。草书方面,他深受李邕、黄庭坚、米芾影响,功力深厚,晚年更追求变化,风骨烂熳。祝允明的书法作品传世众多,如《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
,皆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祝允明还擅诗文,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文学领域亦有一定造诣。他的仕途虽颇为坎坷,但正因如此,他得以潜心为文、醉心翰墨,最终成为明代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后世对祝允明书法的评价极高:
一、书法艺术成就与创新
1.祝允明在书法史上最巨大的影响莫过于其重新倡导北宋尚意书风,并上承唐人狂草之路,使唐宋后狂草一脉的没落的局面有所改观,使得狂草重新出现在书法史的畛域里。
2.祝允明还尝试将黄庭坚草书与唐“颠张醉素”的草书通过自己的整合而成为一种新式的草书图样出现在明代书坛,并使之成为明代草书的典范,开此风气之先河,为之后的徐渭、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
铎的草书崛起起了引领作用。
3.祝允明在书法上主张融合与创新,他继承了王羲之行书跟章草的古雅矫健,又加入了张旭、怀素草书的豪放纵逸之势。用笔都从胸腔中自然流露,展现出晋唐的秀润典雅、飘逸洒脱,同时抛弃了张旭、怀素的缠绕手法,点画果断简练,相互穿插,韵律感较为强烈,能够做到笔断意连。
二、书法风格与特点
1.明代黄省评价祝允明的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群萌万象出毫下,运肘便觉风云俱”。这种评价凸显了祝允明草书风格的独特与雄浑。
2.清代王澍对他的评价也是甚高:“有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变化
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这表明祝允明的书法在明代书坛中独树一帜,变化多端,难以 捉摸。
3.祝允明在书法上主张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认为必须让“性”与“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就没有了神采;而如果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
三、祝允明小楷《会稽风俗赋》,是其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
1.这部作品以南宋文学家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为蓝本,通过祝允明精湛的书法技艺独领风骚,得以传世。
2.祝允明的小楷书法风格多样,融合了魏晋以来各家之精髓,尤其擅长以古法出新意。《会稽风俗赋》描绘了古会稽(今绍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展现了祝允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艺术再现能力。
3.在这部作品中,笔法挺拔劲健,既有颜真卿、欧阳询的挺拔峻利之势,又融合了王羲之《黄庭经》的笔意,灵活洒脱,寓韵致于法度之中。字体结构严谨而不失变化,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展现了祝允明深邃的文化修养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
4.在《会稽风俗赋》中,祝允明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他巧妙地将魏晋之雅韵、唐宋诸家之精髓熔于一炉,尤其是融合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大师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祝允明的书法笔力雄健,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同时又不失细腻之处,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刚柔并济,既遵循古法,又不失个性。
5.《会稽风俗赋》字体结构严谨而不失变化,有的字体宽绰有余,有的则紧凑有力,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既独立又和谐,既稳定又灵动。
6.这部作品不仅是祝允明书法技艺的展现,更是他深邃文化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的体现。通过对《会稽风俗赋》的书写,祝允明成功地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个人情感融入到每一笔每一划之中。
7.《会稽风俗赋》不仅是祝允明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这部作品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自祝允明以后的书家显然不满足于元代赵孟頫学仿古、拟古的书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祝允明草书审美风格的确立开创了明代浪漫主义风格,同时也为后代的书家将这种风格推向高潮埋下了一颗种子。
祝允明作为明代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其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都是后世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