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禅宗师徒是过命的交情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禅宗师徒是过命的交情
原创 潭寒 潭寒
禅宗公案里有一则船子和尚度夹山的故事:
唐代夹山禅师本已是一位有名的大法师,讲经说法,听众极多,名气很大。
有一次讲经,有人问:何为法身?何为佛眼?他说:法身无相,佛眼无暇。
台下有个道吾禅师却噗嗤一笑:你说的倒没错,只是没有亲自证得,没有亲身体验过佛法的妙味,别人也不能通过你的说教证得佛法,想得到当下能成佛的法必须有师承。
夹山虚心求教,道吾禅师把他介绍给船子禅师。
夹山到船子处一见面,连续回答了几个问题,都是依教理圆满答复,不料船子和尚把脸一沉,呵斥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合头语就是圆满的答案,这些回答都是文字知解上的东西,都是意识的境界,实际禅修时全用不上。
船子和尚又说: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钓三寸,子何不道?意思是钓鱼放那么长的线下去,下那么多功夫,怎么不说说当下怎么悟道?当下怎么成佛?
夹山禅师是有名的大法师,三藏十二部、唯识、中观什么都会,样样讲得通,正想高谈阔论一番,刚要开口,却被船子和尚一船竿打入水中,呛水憋气,十分危急,头刚冒上来,船子和尚就催他:快说!快说!
气都喘不上来,人还在水里,夹山禅师刚想发表演说,又被船子和尚用船竿按入水中,刚冒出水面,船子和尚又逼他:快说!快说!
刚要开口,又被按入水中,如此三番,夹山禅师豁然大悟,向船子和尚点了三次头。
人被按入水中,呛水憋气,生命之忧,哪还有心思讲经说法,满腹经纶,无量才艺都丢到九霄云外,精神高度警觉,什么妄念都没有了,当下契入明空双运境界。
船子和尚告诉夹山:我在药山禅师那里参学三十年,只是搞清楚了本来面目。
夹山告别师父,边走边回头,一是舍不得离开师父,二是心中想:难道佛法就这么简单吗?
船子和尚大喝一声,竖起船竿:汝将谓别有?——你还怀疑另外有成佛的方法吗?
乃覆船入水而逝。——打翻船,从容赴死。
初读这个公案的时候,我十分惊诧,传授佛法咋还要性命相抵?而且作为师父的船子和尚,第一次见到夹山,非亲非故,甚至都不熟,怎么最后甚至自绝于徒弟面前,性命相托,以绝后疑?!
之前读另一则公案,二祖慧可断臂向达摩求法,还可以理解一点,毕竟慧可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徒弟断臂以表诚意和决心,说得过去。
师父为徒弟自绝,这大概是只有在禅宗里才会发生的事。而且古尚稀有,今何寻觅?
自去年我参加完武陵禅寺81天禅宗修道班,这一年多下来,从惟海师父身上,我似乎又重新体会到了禅宗祖师们为法忘躯,性命砥砺,心灯相传的古风。
去年参加修道班的详细情况,我写在《81天的禅修有点狠》这篇公号文里了,我当时参加的是第二届修道班,惟海师父去年还能硬撑着亲自给我们上课,特别是去年五一期间,口罩反扑,很多师生都感染隔离了,惟海师父白天给我们连续上课,晚上熬夜批改学修日志,一向精神矍铄的他,甚至会在课堂上讲着讲着睡着了,让我们学员心酸不已。而劳动出坡的时候,惟海师父也总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他的智慧和精力似乎滔滔不绝,永不停息。有师父在的课堂、禅堂、斋堂,我们总是无形中受到鞭策、激励,恁是呆瓜木鱼也多少开窍,身心收摄,自性激发,从此精神进入另一重境地。
81天的禅修,惟海师父给我们安排了密集的经律论学习,密集的止观禅、道品禅、宗门禅等专业禅法的实修。参加授课的有佛学院的资深法师,也感叹于修道班授课内容的专业度、高密度与强度,而参加修道班的学员是惟海法师面向全网公招的学员,其中不乏像我这样的佛法小白,但师父都是无分别地传授,无分别地慈悲关切,所以修道班结束,学员们都有无分别地心性体认,心智开发,精神重塑。
准确地说,禅宗修道班是惟海法师集毕生所学、十年闭关所悟,全力对学员的托举,可谓呕心沥血毫不夸张。去年我们第二届修道班结束以后,惟海师父在冬季突发心力衰竭、休克,这是身心过渡损耗的表现。我们做徒弟的,非常担心他老人家的身体,纷纷劝慰他保重身体。我其实很不解,按照师父传授给我们的禅法,打坐也好,日常精神涵毓也好,师父如果要保养身体,绝不至于耗损至此,师父为啥要自讨苦吃?而且今年办完第三届修道班,师父临时决定下半年再办一期,第四届修道班招了100多号人,这么多人吃、住、学、修,师父要操多少心呐!简直是不要命!
师父为啥不要命?!
武陵禅寺现在除了春季、秋季各三个月的禅宗修道班,夏季还有两个月短期禅营,冬季还有一个月闭关营,武陵禅寺不收香火钱、法事钱,所有的禅营基本上都属于自助,修道班的义工工作人员都是上一届护持下一届,这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精力从哪里来?
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到惟海师父坐着轮椅出现在第四届修道班的课堂、禅堂、斋堂,确实能明显感到师父生命力的流逝,但是精神力的强度、深度、力度丝毫不减,超越了肉体的虚弱和衰败。
2025年春季第五届禅宗修道班招生又开启了,我相信,师父这个倔老头子但凡有一口气在,就会把禅法传下去。
而这一口气,看似气若游丝,实则气吞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