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唯一狂草真迹,日本首秀惊艳亮相,张旭也要甘拜下风!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唯一狂草真迹,日本首秀惊艳亮相,张旭也要甘拜下风!
来源:书法易
书法史上的“集大成者”王羲之,以其楷、行、草、篆、隶五体精通的卓越成就,成为了后世书家仰慕的高峰。其中,他的行书、草书更是魏晋书风的典范,被书友们赞誉为“妍美”“潇洒”“内敛”。然而,这些评价似乎只触及了王羲之书法的一部分魅力。
梁武帝萧衍曾这样评价王羲之的字:“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这番话揭示出王羲之书法中雄放恣肆、大开大合的一面,这与市面上常见的羲之法帖所展现的风格有所不同。原因在于,那些真正能体现王羲之这种气质的作品,长久以来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日本首次公开了一部珍藏多年的王羲之书法真迹——《黄庭内景经》。
这部作品是王羲之唯一一部狂草真迹,其珍贵程度甚至超过了《兰亭序》。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东晋无大草的空白,更让我们首次得以领略到唐代以前的狂草笔法。启功先生对此作赞誉有加,曾临摹数百遍。
《黄庭内景经》在魏晋时期极为流行,王羲之也对其笃信不疑,一生多次抄写。
在此作公开之前,我们仅知道王羲之有小楷版本传世。而这部草书作品,用笔更加自然,法度也更富有变化,情感也更为真挚饱满。这正符合“书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内景经》中的单字大小超过6厘米,
是王羲之可见法帖中字径最大者。这也弥补了他无大字传世的遗憾。此作写于永和十年以后,比《兰亭序》略晚。王羲之的草书取法于张芝、皇象、崔瑗、索靖诸家,笔笔有来源。中年以后,他又有所突破,自成一家。
细观《黄庭内景经》的每一个笔画,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张旭、黄庭坚等后世书家深受其影响。王羲之在处理提按、绞转、连带以及结构的俯仰、开合等方面,都显得更为精致熟稔,变化也更为自然。即使是被誉为“草圣”的张旭,在这幅字面前也只能谦称“小学生”。
以“是曰《玉书》可精研”一句为例,
“曰玉书可”四字紧凑衔接,字径较小,布白致密,仿佛一笔写成。而“精”字则陡然变大,布白疏朗,左低右高,俯仰欹侧,动势十足。“研”字则以横取势,一笔书就,左高右低,宽疏自然。这种变化在全篇中比比皆是,无丝毫雷同,笔法变幻莫测,令人常看常新。
草书《黄庭内景经》原作虽已失传,
但日藏本为初拓本,极度还原了原作的风貌。尾署“章盛馆摹勒上石”,细节细腻清晰,比其他版本更为真实可信。将这部作品临摹通透,魏晋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大半,再去学习唐草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