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刘邦:无赖和皇帝之间,差了几个萧何?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刘邦:无赖和皇帝之间,差了几个萧何?
原创 清舟自渡 清舟自渡
《史记》
明朝进士黄淳耀在《萧相国世家》一文中说:“十八元功位次,萧何位第一,而其封止八千户,曹参第二,而万六百户。萧何之位所以重谋臣也,广参之邑,所以厉战士也。”
黄淳耀不仅褒奖了萧何,更是提示了刘邦的高超政治手腕。
萧何擅长政治,目光远大,善识英雄,他推举刘邦,月下追韩信,为大汉打下基业。毫无疑问,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没有萧何,就没有汉家天下。
西汉建立,功臣定封,萧何第一,当之无愧。
01 推举刘邦为王
公元前210年,刘邦斩蛇起义,隐伏于芒砀中,落得无赖名声,不得不暗中等待时机。沛县地方上,以萧何为首的秦朝官员,团结众多仁人志士,暗中支持刘邦。当时,萧何是刘邦的上司,其地位、声望、人缘和办事能力,远远在刘邦之上。
那为何萧何不自己领兵起义,而是推举刘邦,甘居二线?历史学教授王立群曾分析道,萧何身居高官要职,有家有地位,上有老下有小,为了避免起义失败带来的全家覆灭,所以才推举当时孤身一人的刘邦。
还有曹参,王陵等人,也是这样的原因,所以他们才没想过出头。但当熟知刘邦此人后,才发现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没有刘邦“大佬”的魅力和手腕。
萧何清楚知道这一点后,早早厚待这位下属,屡次给刘邦机会上升空间,等到反秦进行时开始后,萧何果断拥立刘邦,这给了刘邦非常大的助攻,相当于萧何不但把自己献出去,还带了一帮草台班子。
02 入都立收图籍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西征大军破秦先项羽入关中,诸将争抢金银财宝,刘邦也一头钻进秦后宫,享受六宫粉黛的温柔,唯独萧何在为全局大业谋划。萧何知道,夺取天下非一日之功,项羽远在刘邦之上,虽然汉军先入关中,然而,局势混乱,说变就变,稳定政权无疑是一个持久旷日的过程。
所以,萧何做了最正确的事情。他悄悄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太史署等官署的图书册薄,小心翼翼珍藏起来。等到后来项羽火烧咸阳时,萧何采取了绝密手段,完好的保存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法令及天下厄塞图册、户口薄籍,从而很快了解天下大势、地形险要、人口分布、税收多寡等,这不仅是楚汉争霸中的重要情报,更是为西汉建国提供了地基。
萧何收藏秦图籍后,马上劝说刘邦召开关中豪杰父老会议,并宣布除秦苛法、安抚百姓,约法三章,从而很快收获人心,获得“长者、仁者”的称号,深受秦民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先入关中为王,彻底触碰了项羽的底线,弱强对比下,刘邦不得不低头,被项羽封为“汉中王”,顿时火冒三丈欲殊死一搏。关键时刻,萧何劝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中虽然地里偏远,也是一方之王,总比送死好吧?
见刘邦听劝,又拔高升华:“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吸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当时民间把天上的银河系称为“河汉”,萧何于是机智地说:“天上有汉,说明汉王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否则会遭殃。我愿追随大王称王汉中,休养生息、招揽贤人,以后从汉中出发,肯定还能回来关中,夺取天下!”
刘邦立刻打了鸡血,封萧何为丞相,负责经营汉中粮草、人事等后勤政务。
03 月夜追韩信
成也萧何败萧何,说的不仅仅是韩信,还有刘邦。韩信不受项羽待见,同样也得不到刘邦的重视,是萧何慧眼识英才,月下追韩信,并劝刘邦拜为大将。
萧何要刘邦为韩信举行隆重的拜将礼,一来表达刘邦的用人诚心,已收取韩信的知遇之恩;二来立韩信军威,让诸将信服;三是严肃军礼,整饬三军。
刘邦得到了大汉第一军事家韩信,韩信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将之位,唯有萧何,微微一笑——成人之美,君子素怀。
韩信得此重用,当然竭尽全力。萧何果然眼光独到,为刘邦挖掘了这么一位“兵仙”,为汉家天下打下了大半壁江山。而且,韩信对策汉中,向刘邦点明了困局:“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果然,韩信出兵转移项羽兵力,萧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从汉中北入关中,重新还定三秦。
04 镇抚关中当管家
刘邦征战天下,留下萧何镇抚关中守住家,足食足兵,支援前线,这是萧相国在楚汉战争中立下的最大功绩。
两军对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萧何开发巴蜀,安抚人心,筹备军粮,做好一切后勤工作,无条件支援前线打仗的刘邦。正因为后顾无忧,刘邦才得以与项羽拉下持久战,最终耗光项羽的兵力和粮草,建立了大汉天朝。
《华阳国志·蜀志·总叙》记载:“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虽王巴、蜀,南中不宾也。”
楚汉相争之际,萧何留守汉中,为支援前线作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要知道,汉家未取得天下前,要征收和发送万船之米,谈何容易,还有大量精锐病源的补充,而且仅限于汉中和巴蜀之地。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萧何为支援刘邦,将家族中几十人送上前线,所以刘邦分封天下时,列萧何为第一,众臣不服,刘邦说:“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很多人解说为萧何是为了投诚,其实往深一步想,萧何为了汉朝的建立,不惜牺牲宗族家人性命,何尝不是大义凛然呢?
05 汉朝元老萧相国
西汉建国,其实从刘邦先入关中为王起,萧何已经着手准备国家的创建工作——就是前文提到他完好保存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法令及天下厄塞图册、户口薄籍。
萧何是秦朝出色的县吏,因为预见了暴秦的覆灭拒绝了上司推荐进京的机会,暗自等待下一位天子刘邦的出现,建立一个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王朝。
从沛县起义开始,萧何一直以丞相的身份替刘邦管家。西汉建立后,萧何依然承袭秦朝的人事政治制度,然后再不断调整修改,最终适用于当下的局势和民情。
迁都入长安后,萧何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还完成了两宫一库一仓两阁的工程建设:两宫指长乐宫与未央宫;一库指武库;一仓指太仓;两阁指石渠阁与天禄阁。
自古帝王宫殿无比壮丽辉煌以显示其高贵,刘邦其不情愿,只是借指责萧何过度奢侈浪费来堵住众人之口而已。
萧何建造未央宫及其他建筑,确实是出于国家的需要,武库和太仓是必不可少的。
据《三辅黄图》记载:“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太仓,萧何造,在长安城外东南。”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铸造成十二个铜人。萧何吸取秦始皇的经验教训,不惜民力修建了庞大的武库,就是为了预防人民的造反,同时也是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
如果说造武库是为了国家安全的需要,那么,太仓则是保障安民的基础。《墨子》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汉朝元老萧相国,岂不知其理?所以,他才会重视粮食的储备。
储粮充足是汉代最富庶的代表,为后来的文景盛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为历代统治者和研究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是凭借着国库丰盈、太仓满溢而成就一生功业。
说到底,是萧何为400年的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萧规曹随,萧何去后,曹参深知萧何制度的完善,追随他的脚步,将汉家传承下去。
06 休养生息,无为治国
萧何完成了武库和太仓建设后,仍忘不了文化事业,于是,他又派人修筑了收藏国家典章档案的石渠阁和天禄阁。
回到当初,萧何收藏其秦朝典籍,不至于让项羽毁之一炬,将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断脉。
相对于功名利禄,萧何更志于休养生息、无为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他的“自污”式自保,与张良的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显得更有大局之风:退,可保身家性命;守,可护天下黎民。
萧何合其民意、顺其形势、遵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在当时被称之为美政。如果说刘邦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帝王之才,那么萧何就是一个出色完美的政治家。
萧何固根本,创立汉朝制度,功在万世,利在千秋。所以,刘邦从无赖成为皇帝,中间到底差了几个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