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维摩诘所说经》名句赏析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维摩诘所说经》名句赏析
原创 楠溪畅谈 楠溪畅谈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全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简称《维摩诘经》或《净名经》。该经典由后秦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共3卷14品。经文主要记述了毗耶离(吠舍离)城的居士维摩诘,他虽然富有却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该经典强调“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主题是山西多处佛教名胜古迹。)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心净则佛土净,意味着内心的清净是达到净土的关键。内心的清净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直心即正直不屈的心,是修行的道场。修行的根本在于真诚和直率,没有虚假和做作。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烦恼本身也是修行的道场,因为通过认识和克服烦恼,我们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真实本质。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攀缘,即执着和逐求外物的心,是痛苦的根源。只有放下攀缘,才能达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在烦恼的泥淖中,众生才能生起佛法的觉悟。因此,烦恼是成佛的种子,通过转化烦恼,我们能够达到觉悟。

这是对如来,即佛的一种观察,表达了佛的无来无去,不住于任何一方,体现了佛教中空性的概念。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这句话强调了修行应当依据佛法的内涵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在的语言、认知、经典或者他人。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菩萨在非道中修行,意味着菩萨能够在世间的种种非理想状态下,依然能够修行并达到佛道。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维摩诘虽然有家庭和眷属,但他依然能够保持清净的梵行,享受远离尘俗的安宁。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虽然生活在世间,维摩诘却能洞察万物的无常,从而不生贪恋之心。

“无言无说,是真入不二法门。”
真正的不二法门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是一种超越言说的境界。

“菩萨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菩萨即使在轮回中也不会耗尽其善根,即使生于世间也不会增长恶行。
“一切法如幻相。”
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如同幻象一样,没有实质的存在,这是对空性的一种表达。

“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世间的一切法本质上是空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相当于达到了出世间的境界。

“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
如果能够洞察生死的本质,那么生死也就不再是束缚,体现了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