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如来藏识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就在“明”和“不明”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如来藏识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就在“明”和“不明”
原创 杨海鹰 心缘心纪元
关于《毗卢禅重要名相与相关信息分享》的讲解
第一篇:从法身佛到报身佛,再到密严世界
然后,我们所谓的“流”,可以这么来表达,就是把这个东西(指图三里大日如来报身佛横线下面的空间)拖到这儿来(从密严世界继续往右画),然后祂开始呈现,呈现个流(图3最右侧的灰色流)。
图三
这个流里头呢,就看你有界没界了,如果你贯通了,那就没界,这个东西(指最左侧的法身佛、法界)就过来了(指报身佛下方的部分)。
如果没有贯通的话呢,这儿(指右侧灰色的流)就是有界的(心流左侧画一根竖线)。有界的话就是这样的(在无界的灰色心流下方再画一个黄色心流,代表“界”的竖线封住了流的起处),以界为起始,这是每一个个体。
相当于到了这个层面(在大日如来报身佛的下面画一根横线),上面属于法身佛到报身佛、然后到密严世界的一个显化的过程。
这个底下(指横线下面),假如说是一个个体的话,就是“心”的概念,这个(指图3最右侧的心流示意图)也是说的这个事儿。那这个(指横线下面的“心”)也可以说是八识,
如来藏相应体 vs 如来藏不相应体
说到这里又多了几个概念(参见图4)。
图四
假如说把这个“心”(指报身佛横线下面的部分)放到这儿来说(在图4心流的右侧再画一根竖线,指竖线的右侧),他们表达,这里头有所谓的如来藏相应体和如来藏的不相应体。这个实际上是唯识的表达。
相对于这样的表达,那么这一头就是“如来藏”(在最左侧法身佛、法界的地方写上“如来藏”)。
那么讲相应体和不相应体的话呢,就等于如来藏要显化,显化到这儿来的时候(指个体),我们讲基本单元这六个元素在法界这儿是未显的状态,到了这边的话呢(指最右侧),就是过了“心”这个界面,到了一个个体层面的话呢,这个个体的背景,如果在未显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如来藏相应体或者不相应体。
这个跟如来藏的关系呢是这样:如果你把这个(指最右侧的如来藏)就当做背景的话,就是隐在里头的,叫如来藏。没有界的显化的时候,就是报身佛。到了这边的个体层面,就变成一个相应体和不相应体的概念。
如来藏识 vs 阿赖耶识
这里头(指个体层面的如来藏相应体或不相应体)再进一步对应,如果自性透显了,就是相应体里头的自性要是透显出来了,就变成所谓的如来藏识,也就是后面所谓密严世界的概念。密严世界基本上就是如来藏识的概念,这里面有佛,有众生,但他的“识”在密严世界是“明”的透显,就是明白状态的透显。
如果是无明状态的一个透显,也是识的透显,但是是无明状态的一种透显,那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这是按照唯识的表达构建的这样一个体系。那么,这个所谓的如来藏不相应体,对应的就是所谓的阿赖耶。阿赖耶识呢,是跟如来藏识相对的一对概念。
图四
如来藏识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识性的明和不明。
显了以后,识性是明的,没有糊涂的状态,还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那就是如来藏识。
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然后开始执着于这个世界的时候,落在这个里头的时候(指报身佛下面的“心”,个体世界),那就叫阿赖耶识。
那么如果把些画在一起,相应体和不相应体作为显出来的这个的本底的话呢,当显到这个识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个圈了(图4最右侧的如来藏识和阿赖耶识都画个圈),就是有这样一个界了(指心流图中代表“界”的竖线),只不过到如来藏识的地方,这个中间是打通的(指灰色心流的界处是贯通的),也就是没有这个界。
到了我们这个地方(指黄色心流的个体),八识是有界的。然后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之前,这个本底(指八识的背景)就是相应体和不相应体,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心”。
如果是明的,这个心性直接就是自性;无明的就是阿赖耶,然后聚出来执着了以后,那就是所谓的八识。所以“心”,大概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定义。
然后就是所谓的八识到七识,然后到六识,这个就是个体(写在图4“心”的下方)。这个背景(指图4的“心”),就是所谓的相应体和不相应体。
然后,如果是按照如来藏识的显,就显出所谓的密严世界。所以从法身佛,从所谓的自性法身到受用法身,然后到其他密严世界的话呢,都是无级变速的概念,从无到有(指图4最上方白色本底到浅灰再到深灰的显化过程)。
这边呢(指报身佛下方个体的“心”)是有界的,从自性到心有界,八到七有界,七到六有界。七的话,不光是有界,还有重重、各色的能量密度在里头。
这是我想跟大家说明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