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阅读||读大慧宗杲禅师书信有感
(2024-08-30 15:56:16)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阅读
|| 读大慧宗杲禅师书信有感
来源:慧立 人间佛话
初参容易跑偏,定慧不等持,各种的资粮不够,往往需要很多年。
参禅,如何用心?
今天看了大慧宗杲禅师(明尧居士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
合集)的禅法心要,回答参禅人的书信,对参话头这一法的认识又深刻一些。
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是想着灭掉妄念,让思想流过心,不要留下痕迹。有人问“念头起灭不住时如何?”,赵州和尚说“心是活物”,低头过去。
书信中,有些平等的,不二的观念,强调,不仅功夫用得上的时候,其他的时候,逆缘情况下,颠沛流离的时候,佛在哪里呢?也是这个心,一定要深信不疑,烦恼很重,妄念纷飞的时候,也不要排斥,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佛性的认知,具体到行动往往就有所取舍,会有欣厌的心,四祖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妄想从根本上还是心性上的漏洞,心有取舍,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
大慧宗杲禅师的很多书信,谈到如何用功,其中就有“牧牛”,牧牛行,其实,牧牛与四念处观看心是差不多的,只是看着念头,跑了拉回来,不去干涉,这样保持自然的心。同时也注意到,大慧宗杲禅师的有些书信,也强调正念,不要生恶念不要造恶行,修习四念处观也要持戒,五戒。所以,不同的人阶段不同,五戒是基础。一般初参需要净心,达到三业比较清净,学习教理,按照次第准备些资粮,实际上初果须陀洹这个程度就没有恶心所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念成了习惯,话头得力,恶习自然也就淡化了。但得本莫愁末。
书信里可以看到,参禅其实有很多的话头。感觉参禅也是观心,首先心即是佛,要信得极,然后就是注意那个说法的那个听法的,注意那个本源,(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的勿一个形段孤明),不停的去探索那个本源,不是去对治念头。参话头不是说压念强提话头,提多了可能逆反,这个道理就像管理一个官僚机构,不管就乱一管就死。也像教育孩子一样的,要保持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就是动力,参禅就是对生命的本源有好奇心,茶饭不思的,日常生活中一天偶尔那么几次回光返照就不错了,心空了就有疑情,是自然的心,这样心才有灵动性,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参禅的心要是快乐的。善根福德足够,名闻利养一想就能看的透彻放得下,这个在书信中有很多,强调,参禅必须“信得极”,能够看破放下。同时呢书信里也举了好几个做官的在家人参禅开悟的例子,说参禅与世间法并不妨碍。六尘不恶。
书信还提到,生处转熟与熟处转生的道理,省力处即是得力处。
一般的参禅的人来说,初参,世俗的念,习气欲望是熟处,话头是生处。功夫上路了,世俗的念就淡了,功夫纯熟话头成了熟处,然后话头也要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凡与圣都不能执着,话头也是方便。
省力处即是得力处,大慧宗杲禅师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人说着力即差,用力不能过猛,但是也不能落在空寂里不能落在无事甲里。省力处如何是得力处呢?就是不要用力去对治什么,实际上,费劲儿是识心的分别执着产生的,迷的状态下。省力处就是觉的状态下那种的随顺,有话头在,有觉性,有智慧,有觉知,那种的体察心,直觉,观慧,因为佛法不离世间觉,善用其心,随顺世缘明般若,世法可以作为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