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金刚经》:什么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金刚经》:什么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原创 坤坤笔记 坤坤笔记
《金刚经》的第一分介绍了佛陀这次说法的缘起,在第二分中须菩提提出了两个问题,从第三分开始,佛陀围绕须菩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回答。
第三分至第十三分,佛陀依次讲了通过布施修行来让心安住,以及破除妄相,得见如来等内容。主要是引导修行者通过修行来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上一篇文章聊了第十四分的第九个话题——什么是第一波罗蜜?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分的第十个话题——什么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前面有好几分都是聊布施,这一分终于聊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里面的忍辱了。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什么呢?先来看看这部分经文的原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来在诸多佛经中说,忍辱波罗蜜,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呢?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取的一个名字而已。
在聊什么是忍辱的最高境界这个话题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忍辱?
所谓忍辱,忍是能忍之心,忍不仅仅是忍受痛苦或困难的能力,更是一种心态,也就是在面对各种困境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辱则是所忍的境,指的是外界的侮辱或逆境。在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些挑战和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批评甚至是侮辱。
所以要求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遭遇逆境时,必须坚忍,才能越过障碍,向前迈进。
在佛法中,忍大约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生忍。在修行过程中,对于他人的评价、误解、批评等,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无论是他人的赞扬,还是批评,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不因此而产生过度的欢喜或悲伤,更不要因为他人的言语引发愤怒或怨恨。
第二、法忍。修行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自然环境中的逆境,比如寒冷、炎热、自然灾害等。这些逆境是不可预测并且难以控制的,因此,修行者需要学会适应和接受,面对这样的逆境,修行者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应该将这些逆境视为对个人的挑战或不公,而应该接受它们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内心不应被这些逆境所扰乱,要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无生法忍。对于那些发心利益众生,追求佛道的修行者,他们通过修行六度来提升自己的慈悲和智慧。在修行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一切的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或本质,都是无常的,都需要依赖于其他条件,因缘和合而生。拥有了这种看透事物表象的智慧后,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对“空性”和“无生”的理解,不被外在的现象所动摇。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我不忍会咋样?
如果遇到逆境时,无法忍耐,嗔恚和烦恼就会生起,也就是内心会生起愤怒、憎恨、怨恨、恼怒等情绪,可想而知,这时候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到自己。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忍辱的最高境界呢?
在《白莲花论》中,记录了很多佛陀在成佛之前,作为菩萨修行时,经历过无数次的安忍的苦行,这是从世俗的层面来看。
如果从胜义谛的层面,也就是究竟本来的视角去看,并没有需要能安忍的人,也没有所需要安忍的逆境,更加没有安忍修行的方法。因为一切法都是无我,无自性的,本质上都是空,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所以佛陀才说,非忍辱波罗蜜。真正的忍辱波罗蜜不在于表面的忍耐行为,而在于对忍辱本质的深刻理解。当修行者认识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他们就能够超越对忍辱的执着,达到真正的解脱。这就是忍辱的最高境界。
当然在没有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之前,普通的修行者还是需要使用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些工具来帮助自己修行。
这篇这篇文章聊了什么是忍辱的最高境界?下一篇文章聊聊佛陀是怎么修忍辱的?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我,阅读后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