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米芾53岁火气全无的一幅字,不激不厉暗合王羲之风度、放大看才知,啥是“屋漏痕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米芾53岁火气全无的一幅字,不激不厉暗合王羲之风度、放大看才知,啥是“屋漏痕”
来源:墨言墨语书房 墨言墨语书房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行书八行,纸本信札一则。纵28.3厘米,横38.5厘米。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和帖》这卷书法作品,宛如晚年的米芾其人,潇洒脱俗,不急不躁,笔触之间,温和而含蓄。
轻重之间,字字珠玑,都流露出一种自然而又不失俊逸的趣味,使得作品韵味悠长,作者的心情跃然纸上。
【作品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在米芾的书作《清和帖》中,我们能够洞察到他对篆籀笔法的继承。
而如“侍”其蟹爪钩的笔法,以及“悚”和“久违”等字的结构安排,皆展现出二王遗风。
同时,王献之的自由奔放亦在此作中若隐若现,如龙蛇般游走于字间。
随着岁月的沉淀,米芾的笔法更显成熟,沉着而不失痛快,温润而含蓄。
《清和帖》的整体风貌古朴圆润,尽管依然保留着奇险与变化,但比起年轻时的狂放与浮躁,已有所收敛。
米芾曾自述:“一日不书,便觉晦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苏轼对此赞不绝口,称其作品具有“迈往凌云之气”,文如清雄绝世,字则超妙入神”
王文治亦评价米芾:“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米芾《清和帖》高清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