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金刚经》:什么是“第一波罗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金刚经》:什么是“第一波罗蜜”?
原创 坤坤笔记 坤坤笔记
《金刚经》的第一分介绍了佛陀这次说法的缘起,在第二分中须菩提提出了两个问题,从第三分开始,佛陀围绕须菩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回答。
第三分至第十三分,佛陀依次讲了通过布施修行来让心安住,以及破除妄相,得见如来等内容。主要是引导修行者通过修行来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上一篇文章聊了第十四分的第八个话题——为什么说,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分的第九个话题——什么是第一波罗蜜?
佛陀在听了须菩提解说末法五百年的人听闻《金刚经》,然后信受奉持,就非常难得的原因后,非常高兴地赞叹道:“须菩提你说的一点也不错,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那这人就非常希有”。紧接着佛陀又说了什么?先来看看这一部分经文原文:
佛陀对须菩提说,为什么说,有人听闻《金刚经》后,对于般若空性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就非常希有呢?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第一波罗蜜,因为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之分,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所谓的第一波罗蜜,只是为了方便引导众生修行,方便引导众生来理解更深层次的佛法真理,所取的假名而已。
这里的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波罗蜜都包含了其他波罗蜜的要素,比如,布施需要智慧来理解如何正确地给予,持戒需要智慧来理解正确的行为等等。所以六波罗蜜无高低次第之分。
在有些地方我们会看到有说十波罗蜜的,所谓十波罗蜜就是除了上面的六个修行方法外,还有方便、愿、力、智四种修行方法。
所谓“方便”就是智慧的应用,表示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人。
“愿”表示强烈的愿望和决心,希望达到佛果。
“力”表示精神力量,能够克服障碍。
“智”表示深入的智慧,理解所有法的真相。
波罗蜜的重要性可以从世俗和胜义两个层面来理解。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就是以修行者自己为中心来看波罗蜜的重要性。而胜义的角度,则是从究竟本来的角度看。下面从这两个层面分开来聊什么是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的重要性如果根据修行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评判其重要性,可以认为,只有能够帮助修行者达到涅槃或解脱状态的波罗蜜,才能被称为“第一波罗蜜”。
不同的修行者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波罗蜜达到智慧的彼岸,比如有些人可能通过布施波罗蜜达到彼岸,对这样的人而言,布施就是第一波罗蜜。而有些人可能通过持戒波罗蜜达到彼岸,因此,对他们而言,持戒就是第一波罗蜜。
这是完全以修行者自己为中心来看待第一波罗蜜。
如果从相对世俗的角度来看,般若可以看作是所有波罗蜜中最殊胜、最为第一的。
在《入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意思是布施、持戒、忍辱等五度,全部是佛陀为了般若(智慧)度而广说的。智慧度相当重要,它是一切万法的究竟,所以它是所有波罗蜜中最殊胜、最为第一的。
以上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第一波罗蜜,如果从胜义(究竟本来)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六波罗蜜还是十波罗蜜,最殊胜的就是非波罗蜜,因为它无法以言语、思维来表示,不是一般的世俗法,而是远离一切虚妄观念和言论的胜义智慧。佛陀说这才是第一波罗蜜。
为什么非波罗蜜才是第一波罗蜜?
因为当修行者依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行达到彼岸后,他们将认识到所有的现象都是空无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的,所以在世俗层面的第一波罗蜜,在达到彼岸后就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佛陀才说非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