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金刚经》:为什么说,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

(2024-08-26 18:56:45)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金刚经》:为什么说,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





原创 坤坤笔记 坤坤笔记

《金刚经》的第一分介绍了佛陀这次说法的缘起,在第二分中须菩提提出了两个问题,从第三分开始,佛陀围绕须菩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回答。

第三分至第十三分,佛陀依次讲了通过布施修行来让心安住,以及破除妄相,得见如来等内容。主要是引导修行者通过修行来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上一篇文章聊了第十四分的第七个话题——真正的佛是什么?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分的第八个话题——为什么说,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

须菩提解说了末法五百年的人听闻《金刚经》,然后信受奉持,就非常难得,因为他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着。接下来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段话,他说了什么呢?先来看看这部分的经文原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金刚经》:为什么说,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

这段内容是佛陀印证须菩提的言论之文。

佛陀在听了须菩提说了上面的道理之后,非常高兴地赞叹道:“你说的对,一点也不错。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那这人就非常希有”。

什么是佛陀说的不惊、不怖、不畏?

僧肇大师言:得闻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意思是当一个人深入地听闻并理解了大乘佛教的教义,从而获得智慧,他的身体和心灵都不会表现出恐惧的状态,这是因为他通过理解了教义,从而消除了对未知的恐惧,不会因为听到佛法而感到惊慌或恐惧,这种状态就是“不惊”。

当一个人通过深入思考大乘佛教的教义,在深入思考和内省中获得了智慧时,他会产生深刻的信仰,就不会对这些教义产生任何怀疑,因此不会因为在对佛法的深入思考时,而感觉到恐惧或害怕,这种状态就是“不怖”。

当一个人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进行修行,并且始终遵循这些教义,他就不会对佛法产生诽谤或不敬,也不会因为对佛法的修行而感到畏惧或退缩。这种状态就是“不畏”。

为什么会有人在听闻佛法时会惊疑、恐怖和畏惧呢?

之所以会惊疑、恐怖和畏惧,是由于当修行者依据教义修行,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时,可能会突然体验到“无我”的境界,意识到无我并非实质的存在,当这种体验出现时,由于人会对未知产生恐惧,在初次感受到“无我”时,会感觉到惊恐,而不敢接受这种体验。

而因为恐惧,不接受“无我”的这种体验,导致修行者的“我相”会再次出现,就会阻碍对“无我”境界的深入理解。达到“无我”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深入的修行和理解。如果修行者能够接受“无我”的体验,而做到不惊疑、恐怖和畏惧,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佛法,从而感受到佛的真实本性。

可惜很多人在面对“无我”的体验时,会因为惊疑、恐怖和畏惧而无法接受。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对空性法门不会恐怖,从没有接触过空性的人也不会恐怖,只有中间那部分人会恐怖。

正如《四百论》所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一无所知,他就不会对它产生恐惧。无知的状态让人们没有理由感到害怕,因为他们不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或不确定性。而一个人对所有事物有完全的了解,也同样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他对所有可能的结果都有清晰的认识。

只有那些对某些事物只有部分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时,才会对未知的部分感到不安和恐惧。

当今社会上,各种邪说相当兴盛,移动互联网发达,短视频兴起后,这种情况更甚,大家有缘接触、听闻到佛法的空性法门,是非常有福报的。为令此正见在心中稳固,我们平时可以多看一些中观空性方面的书。否则,在心中难得升起的一点微博空性智慧,几个月不复习,不思考的话,很快就会被其他的念头遮蔽。逐渐“消于法界”了。

这段时间有不少阅读文章的朋友加了我微信,然后问我是如何可以坚持每天输出《金刚经》笔记的,看到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也会明白,我不想让仅有的一点智慧被其他念头遮蔽,所以保持每天精进,让智慧能得到长足的增长。

这篇这篇文章聊了为什么说,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下一篇文章聊聊什么是第一波罗蜜?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我,阅读后面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