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金刚经》:佛陀是怎么修忍辱的?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金刚经》:佛陀是怎么修忍辱的?
原创 坤坤笔记 坤坤笔记
《金刚经》的第一分介绍了佛陀这次说法的缘起,在第二分中须菩提提出了两个问题,从第三分开始,佛陀围绕须菩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回答。
第三分至第十三分,佛陀依次讲了通过布施修行来让心安住,以及破除妄相,得见如来等内容。主要是引导修行者通过修行来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上一篇文章聊了第十四分的第十个话题——什么是忍的最高境界?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分的第十一个话题——佛陀是怎么修忍辱的?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来在很多佛经中说的忍辱波罗蜜,实际上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取的一个名字而已。紧接着佛陀以自己为例子,为须菩提介绍了如何修忍辱,佛陀是如何说的呢?先来看看这部分经文原文:
佛陀对须菩提说,为什么说忍辱波罗蜜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取的一个名字呢?以我自己为例,我过去受到歌利王要一节节肢解我身体时,因为得了二空的般若智慧,没有我执和法执,也就没有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所以内心没有嗔恨。如果,当时我的身体被一节节肢解时,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就会生起嗔恨心。
这是佛经中著名的“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体现了佛法中关于“无我”和“慈悲”的教义。
故事说当佛陀曾经还是忍辱仙人时,有一个国王叫歌利,暴虐无道,有一天,他和王妃等眷属到森林中打猎。到了休息的时候,歌利王一个人到花园里面小憩,其他的王妃们就到森林深处去采花。
无意间,她们发现一位仙人正在坐禅,便对仙人生起信心,于是围坐在他面前求法。当时,仙人觉得王妃们很可怜,为了断除她们的贪欲,就对她们宣讲佛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便四处寻找,发现她们都围在仙人身边。他非常生气,厉声道:“你是何人?”
仙人平静回答:“我乃忍辱仙人。”
“为什么和我的王妃在一起?”国王问道。
仙人说:“我心清净,无有垢染。”
国王又问:“你若没有垢染,那是不是已得阿罗汉果?”
“没有。”
“你是否得了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
仙人谦虚地说:“都没有。”
国王怒道:“既未得圣果,谁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说,你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
仙人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国王听罢立刻拔出宝剑,吼道:“那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忍。”说完,用利剑把他的手、脚等一一割下。
在此过程中,仙人没有对国王生一刹那的嗔心。
看到恶王的暴行,天人非常不满,从天上降下沙雨。国王见后害怕极了,马上跪在仙人面前忏悔,只见仙人以悲心发愿道:“我将来成佛时,先来度化你。”
后来,天人问忍辱仙人是否后悔,仙人说一点也不,并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如初。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有五位比丘最先得度,其中的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
以上是佛陀在成佛之前修忍辱的经历。这里佛陀以自己的前世做说明,从胜义谛(究竟本来)中看,根本就没有四相。
修忍辱时,需要修行者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要做到内心的平静和宽容,需要没有我执,佛陀在遭受身体的割截时,没有感受到“我”被伤害,没有分别心,也就没有自我与他人的对立。
整个过程中,佛陀始终保持对佛法的专注,不受外在身体伤害的影响,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色身(身体)的空性,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质,都是相互依存和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就不会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
僧肇大师言歌利王有其另一层含义:歌者,即是恶之别名;利者,刀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
意思是那些引诱众生的心走向贪嗔痴等烦恼的声音或诱惑,都需要凭借般若智慧来斩断,让内心不动摇,不起嗔恨,才能情智不迷。只有超越对四相的执着,认识到一切法的空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富足和解脱。在自己获得解脱后,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众生消除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让他们体会内心的平静和清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安宁。
我们每个人都会珍爱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对身体百般呵护,精心地装饰打扮。如果能破除这些妄想,认识到“我”及“我所以”的概念都是虚妄的,这样即使在面对他人侮辱或诋毁时,也能不受影响,使内心保持平静和愉悦,不产生任何烦恼,也就突破了忍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