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金刚经》:如何才能不生“嗔恨”心?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金刚经》:如何才能不生“嗔恨”心?
原创 坤坤笔记 坤坤笔记
《金刚经》的第一分介绍了佛陀这次说法的缘起,在第二分中须菩提提出了两个问题,从第三分开始,佛陀围绕须菩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回答。
第三分至第十三分,佛陀依次讲了通过布施修行来让心安住,以及破除妄相,得见如来等内容。主要是引导修行者通过修行来破除“我执”和“法执”。这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上一篇文章聊了第十四分的第十一个话题——佛陀是怎么修忍辱的?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分的第十二个话题——如何才能不生嗔恨心?
佛陀以过去自己的修行经历为例,说明要修忍辱,要具备般若智慧,断除我执和法执,没有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接下来佛陀又说了什么?先来看看这部分经文原文:
佛陀对须菩提说,
假如我在那时候没有证悟空性,歌利王用宝剑割我身体的时候,我一定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四相,我一定会对歌利王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正因为我没有生起嗔恨心,因此,可以知道我当时已经通达了忍辱波罗蜜。现在想起我过去做过五百年的忍辱仙人,那时候,我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因为我得了般若智慧,没有了我执和法执,所以,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因此,内心就没有嗔恨。
为什么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生嗔恨了呢?
《释量论》中说:有了对“我”的执著,定会产生对他人的执著;有了执著自他的心,自然就会生起贪嗔,产生一切烦恼等种种过患。
意思是众生常常错误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持久不变的实体,也就是对自我的执着,当对自我有强烈的执着时,就会将这种执着扩展到对他人的看法上,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期望、依赖或排斥,当众生对自我和他人都执着时,就会被这些执着所束缚,变得不自由。内心自然而然会生起贪、嗔。当内心被贪、嗔等负面情绪所控制时,就会带来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所以,修行者需要多听闻佛法的空性法门,并深入思考,加以理解。如果没有理解空性法门,那么修行者就无法有效地处理内心的贪、嗔等烦恼。当贪、嗔等烦恼生起时,压也压不住、躲也躲不掉,会感觉到非常难受。而一旦理解了空性法门,并加以实践,就能获得内在的平静和解脱,烦恼一下就无影无踪了。
现在讲《金刚经》的人不少,但真正讲明白的,似乎不是特别多,甚至有些人宣说的内容,好像和原文没什么关系。相比之下,过去的大成就者,如六祖、憨山大师,虽然在文字上表达得不多,也没有广泛引用其他内容,但用一两句话,就能如实道出《金刚经》的本义。
释迦牟尼佛过去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可以有不同的分析。
比如结合菩萨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行方法,以及十个修行的阶段(十个地)来分析,可以看到:
一地菩萨是布施度圆满,指的是菩萨专注于慷慨布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无我地给予他人。
二地菩萨是持戒度圆满,指的是菩萨在道德和戒律上达到完美,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内心能够遵守所有戒律,保持清净的行为和思想。
三地菩萨是忍辱度圆满,指的是菩萨在面对困难和侮辱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保持耐心和慈悲,内心不生嗔恨。
四地菩萨是精进度圆满,指的是菩萨在修行上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毅力,内心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每时每刻不断努力以克服障碍。
五地菩萨是禅定度圆满,指的是在禅定的修行上达到深入的专注和平静,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定力。
六地菩萨是般若度初次突破,指的是菩萨在智慧上所有突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开始直接体验到空性的真理。
七地至十地菩萨在般若度方面进一步深化,菩萨在洞察力、理解力、愿力、慈悲等方面更加深入直至达到圆满,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以无限的慈悲和深邃的智慧来利益一切众生。
由此不难看出,每一个阶段的菩萨,都需要断除四相的执着。
这一部分的经文,佛陀告诉我们,佛陀是忍辱仙人时,就早已远离四相了,要不然,一定会生嗔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