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三观不破,你赚不到大钱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三观不破,你赚不到大钱
原创 Mr.K 技术领导力
最近两年大环境不好,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大家都过得比较辛苦,钱越来越难赚,事业压力重重,K哥本人也是同样的感受,一直在思考该从何处破局。直到最近,我拜访了一位财富榜前100位的企业家老大哥,这位老哥告诉我四个字:先破三观。并且说了一句话让人很受启发的话“如果你的三观,在过去10年都没有变,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你,能比10年前赚更多的钱?”这句话确实让我感触良多,相较之下,做什么项目、找什么人合伙之类的问题,都是“术”,重塑三观,才是更底层的根本之“道”。
01
社交观:无法通过能力获得的东西,
同样无法通过社交获得
微信之父张晓龙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人类社会中什么才算“同类”?K哥觉得并不是很多人说的“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一类的东西,这些不过是肤浅的表象。真正的“同类”,是要具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能量。这个基础存在了,才有可能拥用趋同的外在表象,不然都是一厢情愿的错觉。但是,总有不少人有意无意地忽略“同类”的这一核心要素,寄希望于通过“社交”手段,弥补价值、能量上的差异,试图依靠多交“朋友”,多认识“贵人”,改变命运,实现圈层的跨越。
K哥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活动,活动中有不少大厂的高管和技术大咖,也遇到不少想结交牛人的年轻人,满场弯着腰堆着笑脸求别人换名片。年轻人想“进步”可以理解,但其中有几位表现得有些过于“迫切”了,人家已经委婉拒绝,说没带名片,他们还是不依不饶,反而直接索要对方的电话和微信。更夸张的是,活动已经正式开始,演讲嘉宾都在台上发言了,有的人还在会场中各处穿梭换名片、加微信,连起码的会场秩序都不顾了。
这些年轻人这么做的动机大家都懂,他们真以为像鸡汤里说的、或者某些职场老师的课里讲的那样,到处蹭会、换名片、抱大腿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机会,以为加了一些大咖的微信就能真正和人家对上话了?K哥说句扎心的话,不可能。
我的一位朋友建了一个CTO群,里面全是各大厂、上市公司CTO级别的大咖,我也是其中的成员之一。虽然人数不多,但氛围很好,聊的也通常是一些大格局的宏观性问题。不知道哪天,一位成员接连拉进两三位新人,说是自己的校友师弟,想进来观摩学习。后来,这几位新人就异常活跃,又是想在群里对接项目资源,又是求引荐什么什么总。没几天,我的群主朋友就把原来的群友(不包括拉新人的那位),重新拉进了一个新群。大家有话都在新群里聊,老群就留给那几位新人折腾。他们还是他们,我们还是我们。
社会心理学家乔治.霍曼斯曾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其本质都是一种经济、资源与价值交换的行为。社会活动中的人情关系、建立人脉等,同样都属于资源交换。当人与人之间,物质、精神、情绪等方面的资源交换,达到互惠的平衡状态时,人际关系就会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相反,这种关系就很难长期维持下去。虽然听上去有点功利和残酷,但这才是社交的本质和真相。社交本来就是利益的交换,就充满各种形式的计算,想想看,饭局上先给谁敬酒,过年给谁家的孩子包更大的红包,这些看似很简单的行为,哪一个不是藏着“心机”,不是考虑着眼下或以后的“交换”?
卡耐基说过: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交换,你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想要用“人脉”换钱,你自己首先要值钱。那些通过能力难以获得的东西,通过“社交”同样难以获得。有些人与其想通过蹭会求别人换名片,获取所谓的人脉,不如多踏踏实实听听会上嘉宾的高见和洞察。多主动学习,多自我提高,等你有了足够的实力,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你的朋友。
02
财富观:越会赚钱的人,
越不赚辛苦钱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小镇上住着一位爱好写作的年轻人。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每天笔耕不辍,从不偷懒。但是他依然不成功。他很苦恼,到去教堂问神父:“为什么我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地写作,作品却一直没有进步呢?”神父问他:“你早上做些什么?”
年轻人回答“我在写小说”。“那么上午呢?” “也在写小说。” “下午呢?”
“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小说。”年轻人不耐烦的回答。“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呢?”神父最后一问,彻底扎了年轻人的心,也让他明白了自己没有进步的根本原因。
K哥年轻时候也像这位年轻作家一样,把“勤奋”、“努力”当成自带光环、且能把自己带向成功之路的伟大美德。刚进入社会时,为了能更好地在大城市立足,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接一些没啥难度但挺费时间的私活。有时候下班已经很晚了,到宿舍还要为私单继续写代码,曾经为了一个两三百块钱的单子,一边发着39度高烧,一边熬夜赶工。本以为能凭着这种足以把自己感动哭的“努力”多存些钱,但结果恰恰相反,长期睡眠不足,让我整个人的状态变得很差,不但经常迟到,被扣了不少钱,还因工作表现不佳,被领导点名批评,错失一次重要的晋升机会。
稻盛和夫曾说过:“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挣辛苦钱,相反是让我们放弃了自己的长远目标,选择了短期利益。”后来我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明白傻傻地“努力”不值钱,努力用对了地方才值钱。没有价值的忙碌,只是不断重复低质量的劳动,不但不能为你创造长远的财富,还会侵蚀你的宝贵时间,让你没时间思考、没时间成长。此后,我不再接私活,而是花更多的时间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有意识地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提升。终于等到一个机会,靠自己的能力帮公司解决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重新赢得领导信任,并升任团队leader,不仅增加的工资比干私活的收入高得多,也让我由此走上了职场管理之路。
直到现在,有失业的朋友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粉丝问K哥,要不要找一份送外卖或开滴滴的活干着。我都是告诉他们,但凡还能吃的上饭,还有别的选择,就先不要考虑这样的工作。
在K哥看来,有些工作的回报,是源自创造的价值;有些只是因为透支了时间、牺牲了健康。长期来看,后者既不能带来有意义的累积价值,也很难带给你渴望的财富,反而会把你套牢,以后想脱身都难。如果有得选,别做消耗自己的事,多做能让自己不断增值的选择吧。
03
价值观:赚大钱的人,都有利他之心
事后,有人问胡雪岩为什么错过这个大赚一笔的机会。胡雪岩讲述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遭遇:“当我在店里做小伙计时,经常帮着东家四处催债。一次,在收账的途中遇上大雨,路边的一位陌生人被雨淋湿。正好那天我随身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后来,每到下雨时,我便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很多人都认识我了。有时,我自己忘带伞也不用担心,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过来为我打伞。”一代巨贾的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诠释了稻盛和夫“唯有利他,才是终极利己”的这句名言。但凡成事之人,都有利他的格局和境界。
K哥现实中就遇到过这种非常懂得“利他”的人。大概10多年前,K哥房子装修,朋友为我推荐了一个合作过的装修老板,说此人非常靠谱。见面后发现这位老板是个30岁不到的年轻人,当时心里还嘀咕,这人真靠谱吗。接触下来才知道,我的朋友为啥如此大力推荐他了。他知道我工作忙,没时间盯现场,就每天拍一段视频,准时在晚饭时间发我,一些重要的细节还会附上文字说明;每周末都会开车接我,去看施工现场;所有的物料的采购,都会推荐3个以上的品牌让我选择,同时还会附上网上的价格、评价,以及他所了解到的线下价格和商家口碑。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闲聊中得知K哥睡眠比较浅,曾特意在施工现场睡了两晚,测试窗户以及卫生间、阳台下水的隔音效果。可以说,该想到的他都替我想了,而且确确实实是站在我的立场为我考虑。后来,但凡听说身边的同事朋友需要装修,我都会积极主动的推荐这位老板,为他介绍了很多客户。十几年过去了,这位老板早已鸟枪换炮,身价好几千万,但还是经常主动问我房子有没有什么情况,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过来帮忙处理,而且从不收钱。
K哥只能说,像这种把“利他”做到如此程度的老板,活该人家赚钱。他要不从我这里赚点,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懂得为别人考虑,先让别人获得好处,别人才会愿意跟你合作,才会心甘情愿地让你赚钱、甚至帮你赚钱,才能为自己撬动更大的利益,让自己收到更大更多的“利他”回馈。
马云说过一句话“钱是追人的,人要是追钱,一点出息都没有。”那么,钱会追什么样的人呢?应该是三观超然,又有大智慧的人吧。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被钱追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