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气韵”大揭秘!用四个生活小例子,让你秒懂头号谜题
原创 书意自然 古典书法书学
作者:于钟华
文字整理:书意自然
书法“气韵”大揭秘!
用四个生活小例子,让你秒懂头号谜题
一说起书法界的“头号谜题”——
“气韵”二字,就像是书法世界里的一片神秘领域,让人好奇却又摸不着东南西北。一方面,人人都知道是书法里的灵魂所在,从古到今,哪个书法大师不把它当回事儿?但是
,另一方面也真让人抓耳挠腮。
听起来高深莫测,直挠头;琢磨起来雾里看花,越看越迷糊。想要细细品味,却发现复杂得让人晕头转向,到最后想要跟人分享,却发现嘴巴张了半天,愣是讲不出个所以然来,真让人哭笑不得!
来,且听于师解析书法中的“气韵”!
篮球小伙的“热气说”
夏日炎炎,篮球场上的小伙子们挥汗如雨,那叫一个激情四射。当你和刚下场的他擦肩而过,不用伸手去摸,那股子热腾腾的气息就扑面而来,直击心灵。嘿,这不就是书法里的“气”嘛!看不见,摸不着,但那份生命力和热情,你绝对能感受到。书法作品里面的那股子“气”就藏在字里行间,等你用心去品味。
蒸馒头的“香气论”
说到蒸馒头,是不是口水都要流下来了?生面团的时候静静躺在灶台上,啥味儿也没有,毫不起眼,一旦放进蒸笼里,火候一到,嘿,不用你凑近看,隔老远就能闻到那股热腾腾、香喷喷的馒头味儿,直往你鼻子里钻。书法也是如此,作者一笔一划,精心“蒸煮”,作品里的“气”就自然而然地散发开来,让人一接触就沉醉其中。
情感共鸣的“气”体验
当你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其实也能感受到作品迎面而来的“气”——有可能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又或许是他们的心境状态,这便是你与作品之间的独特情感共鸣。
不同的作品,蕴含着不同的“气”。比如《兰亭序》的雅气,让人心旷神怡;《祭侄稿》的悲气,仿佛能听到作者心中的哭泣;《出师表》的霸气,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每一种“气”,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期待与你产生共鸣。
如果从微观角度看,书法的笔画虽散,却靠内在的气统一成一个整体。每一个笔画都与其他笔画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韵律,便是“韵”。它如同音乐中的旋律,让人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和面的“韵”协调
说到“韵”这个词,其实也挺有意思,它有两层非常接地气的意思。首先,咱们说它像和面一样。水和面粉,原本是两不相干的东西,但一搅拌,嘿,就成了和谐统一的面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了。书法的“韵”,也是如此。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像是面团里的水和面粉,达到了内部的和谐统一,所以外部看起来就特别舒服,有种整体的美感。
乒乓球的“韵”律感
在说“韵”的第二层意思前,咱们先来看一场精彩的乒乓球赛,球来球往,快慢有致,每一个回合都充满了韵律感,让人看得目不转睛。这就是韵的节奏感,在书法里,也是同样的道理,笔画、线条之间有一种流畅而变化的节奏,让人看了觉得既和谐又生动,就像““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合着音乐的舞蹈,与美妙的旋律相呼应”一样,让人陶醉其中。换句话说,“韵”指的是在一定的节奏运动状态下呈现出来一种韵律感。
就像黄庭坚曾说的:“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就如同评价女子一样,不一定会赞其美艳,但容易称其有“韵味”。
好了,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气韵”这个神秘的词汇变得亲切多了?当然,无论是打篮球的小伙子还是蒸馒头、亦或和面和打乒乓球,都不能完完全全概括“气韵”的内涵,但这种具象化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最后总结一下,气韵非天成,都是在笔耕不辍间悄然绽放的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