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2024-08-08 12:07:47)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来源:福葫芦碑帖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让宪部尚书表(释文)

臣真卿言:臣闻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恶罔辨。陛下克复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赏罚二柄,事在必行,苟或不明,於何取则?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属逆贼安禄山背叛圣恩,扰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开土门,臣与河北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户部侍郎兼知招讨采访等使,已失人望。缘贼未灭,遂不敢辞。又令李光弼、郭子仪、贺兰进明等,与臣计会,同讨凶逆。三数月间,河北向定。属潼关失守,大驾西巡,光弼等却入土门,诸郡危逼。陛下御极,又录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一时猬集。兄允南、弟允臧等,连荣台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在臣一门,叨幸斯极,殒身碎首,无以上报。臣常使判官钜鹿郡南和县丞贾载、侄男永王府典军广成,及行官邓昌珍、杨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将彩物绢帛,相继渡海,与刘正臣计会,共和两蕃。正臣等克期南来,行已有日。属逆贼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诸郡无援,相次陷没。皆由臣孱懦无谋,致此颠沛,诚合殉命危难,死守孤城。以为归罪阙庭,愈於受擒贼手,所以亻黾亻免偷生过河。缘刘正臣使杨神功将牒与臣,索兵马及盘瓶锦帐,令应接奚契丹等。不与其勾当,伏恐陛下贻忧。又恩敕先超授吴郡司士郑毓乐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两道度僧道,取钱与臣召募士马,令应接河北。臣由此未获即赴行在,遂至广陵、丹阳等郡,各与采访使计会,竟不得兵马。即累奉圣旨,许臣入奏。行至武当郡,又奉恩命,除臣宪部尚书,兼令使者送告身与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惧。陛下纵含宏善贷,不忍明刑,在臣冒至深,胡颜自处。臣忝为大臣,系国休戚。损臣益国,臣受其益;损国益臣,臣受其损。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又臣名节虽微,任位颇重。为政之体,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罚当从上。今罪一人,则万人惧。若怙於宠,四海何瞻?伏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知有必赏之令,宠荣过於尚书远矣。无任恳悃之至。

*红色字体为原拓内容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让宪部尚书表

唐 颜真卿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当他率兵从襄阳北上,经过武当山区时忽然接到唐肃宗授予其宪部尚书的任命。颜真卿随后写下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让宪部尚书表》。

颜真卿书法《让宪部尚书表》时间早于《祭侄文稿》一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17个月后。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奏章中,他行云流水的书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严于律己的精神,使满朝文武甚至皇帝都深受感动。这份珍贵的奏章,记录了颜真卿在武当山区的行动轨迹,成为难得的史料。

《让宪部尚书表》拓片初见于2005年,整卷所拓字口锋芒清晰,尤笔画连带处鲜如墨迹,全文共615字,现存刻石多种,分居各地,残卷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特点。成为研究了解颜真卿较早行书特征和风貌的重要作品。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让宪部尚书表》在很多方面出色地表现了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加之精湛的刻石艺术,高度忠实地再现了颜真卿墨迹本涵盖的信息。整卷所拓字口锋芒清晰,尤笔意连带处鲜如墨迹初唐书法,多为劲健隽逸的风格取向。起笔方圆并用,藏锋逆出,略参以篆籀笔意,收笔处多顿笔收锋,强调首尾呼应。颜真卿在结体上打破了晋唐以来左紧右舒、以侧取妍的意趣,吸取了篆书左右对称,结体平稳,横平竖直的的特点,善避让,尤其在推敲中可见宏伟。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

1、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商朝: 甲骨文(占卜为主要用途)——以直线为多,微带曲笔,长方字形 

西周: 金文(钟鼎文)——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形均衡,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美观——代表:《毛公鼎》(“金文之冠”497个字)

大篆(西周晚期)——布局均匀整齐,字形做长方或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 春秋战国时期:实用性走向艺术性 石刻文(小篆之祖)——结字严密,笔法圆劲,布局匀称,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向小篆变化的过渡形态!

2、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篆书——官方高级文书 ! 东汉时期汉隶高度成熟——用笔技巧更为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势明显,一波三折——“蚕头燕尾” 

草书——汉出现,“章草”和“今草”(张芝创,“草圣”)——字形扁平,有波磔用笔,自已分离不连写——创飞白书 四大汉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 

4、魏晋书法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魏晋南北朝:楷书—— 钟繇“正书之祖”——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

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洛神赋》  、王珣——《伯远帖》 。

6、唐代书法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初唐四大家——

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楷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楷书)、褚遂良 《伊阙佛龛碑》、 薛稷 

楷书的创新:“颜筋柳骨”

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草书的创新:“颠张狂素”

 张旭—— “草圣”《古诗四帖》 

 怀素——《食鱼帖》《自叙帖》《圣母帖》 

6、五代书法

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五代: 杨凝式——攻于行草,尤工颠草——《韭花帖》

(天下第五行书)

7、宋代书法

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8、元代书法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元代: 赵孟頫——“诗书画”一体 鲜于枢——点画多姿,骨力强劲 

9、明代书法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明代: 台阁体——明代官场书体——二宋二沈 

晚明四家——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 

10、清代书法

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清代: 刘墉——“浓墨宰相”  金农——漆书  邓石如——擅长篆书 

11、近代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

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