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2024-08-05 10:59:11)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原创 杨小易看艺术 杨小易看艺术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南京博物院,《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我执着观看,书画是特别钟情的一类。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陈丹青1991年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看八大山人朱耷的画展,他说,跟朱耷相比,西方绘画全是生牛肉,带着血丝、腥气,而且很“咸”。的确。西方是吃肉的,我们是吃素的,我们更有欲望满足后的云淡风轻,自带仙气。

古代书画展,无论什么主题,哪些人,单论物质感,就好看得不行。书画被精致装裱好,恭恭敬敬供在展柜里,散发着古旧而神秘的气息。它们的色彩、质地、明暗,微妙又矜贵,是一种在直白、粗鄙、简陋的现实世界里看不见的存在,加上与之相随的各种“故事”,让人浮想联翩。

近些年,苏轼又成为一个很火的话题,其为人和性情,总是不断地被谈论,好像他还活在当下似的。这样的人物,也只有北宋才能诞生。

《无尽藏》展览里,苏轼的作品只有两张,一张是《潇湘竹石图》,另一张是《治平帖卷》。他几乎不画画,存世的,除了此次露面的《潇湘竹石图》,另外就是《枯木怪石图》,现在私人藏家手中。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潇湘竹石图》(局部),摄于展览现场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宋 苏轼《治平帖卷》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治平帖卷》(局部),摄于展览现场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宋 苏轼《枯木怪石图》

与《潇湘竹石图》相比,《枯木怪石图》更有意思一点,充满“业余感”,“墨戏”意味浓厚,米芾应该是很喜欢苏轼的画,兴致勃勃地写了跋文。

米芾也作过这类“墨戏”。他属意书法,很少画画,他的《珊瑚帖》,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类似,就是书法家的绘画创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宋 米芾《珊瑚帖》

苏轼说,绘画只要自己“达心适意”就好,不用“形似”,但要追求“天工和清新”的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则需“读书万卷”。《无尽藏》展,以苏轼这些观点为核心,串联起文人书画历史,勾勒出一大批士大夫艺术家群像。

及至元初,钱选则深化了苏轼的理论。钱选曾经与赵孟頫有过一段对话。

赵孟頫问钱选:“如何是士夫画?”

钱选回答:“戾家画也。”

赵孟頫说:“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缪甚也。”

戾家,是相对于行家而言,指业余爱好者,即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宋之前,基本还是为了“成教化、助人伦”,苏轼高举“士人画”,钱选则承袭苏轼,强调绘画者的修养和气格,以书入画以及笔墨趣味要大于“形似”,自我表达要高于技艺精通。

钱选与赵孟頫亦师亦友,两人留下不少传世之作。可惜《无尽藏》展览里没有钱选。

好在文人画的“戾家”趣味,在展览里还是看到了不少。

邢侗是晚明书四家之一,他的《拳石菖蒲图并跋》很特别。据说他的画作仅自娱,非常罕见。这种自娱自乐,不就是苏轼说的“达心适意”么?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邢侗 《拳石菖蒲图并跋》

晚明“尚奇”,出了一批狷狂的文人。倪元璐是大书法家,偶尔画画。他与米芾一样,癖好奇石,他的《竹石图》,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了苏轼笔下的竹与石。与画竹高手元代的李衎和明代的夏昶相比,倪元璐的画风无疑是更为自我的。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倪元璐《竹石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元 李衎《修篁树石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夏昶 《淇澳清风图》

陈洪绶的《枯木竹石图》,近似粉本或未完成稿,呈现他一贯偏爱的变形风格,与苏轼的“业余感”不同,他太擅于绘画了,故而不走寻常路。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陈洪绶《枯木竹石图》

摄于展览现场

在竹与石的题材上,清初的八大山人也有与众不同的士气。八大山人总是自出新意,个性强烈。他的《秋窗竹韵图》,有着不拘一格的几何构图,甚至带着几分“现代性”。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清 八大山人 《秋窗竹韵图》

然而这些画作,在文人画体系里相当稀少,最常见的还是山水。山水画在明清过于成熟了,陈陈相因失去了新鲜感和创造力。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都追随董其昌,在书斋里摹古,遭到了后人的强烈批判。展览中,四王再次齐聚,他们的画作,品相实在是端庄、清雅。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清 王鉴 《溪色棹声图》

董其昌的书画,在展览上有好几件,他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太大,让文人画走向了狭隘,精湛画技已经成为一种障碍,诗书画一体常常是习惯性操作。苏轼要是还活着,估计会摇头。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董其昌《苑西墨禅室画山水图卷》(局部)

与清四王对应,是在政治态度上截然相反的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展览中,有一张石涛的《淮扬洁秋图》,非常精彩,属于现实题材,描写了扬州洪灾后的景象。石涛的意境和笔墨,让人感觉又回到了文人画的根本上。文人画应该是非常自觉,极富原创性的。董其昌之后,八大与石涛受到推崇,不是没有道理。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清 石涛 《淮扬洁秋图》

苏轼的艺术理论,也不能说没有流弊。尤其是他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对院体画和画匠的“形似”之作,是种打压。由此滥觞,书画史充满了门户之见。

肖像画一向因“形似”被认为匠气,不入士大夫之眼。但在实用角度,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大家又需要肖像。

曾鲸可能是极少被文人群体接受的肖像画家,展览呈现了他画的王时敏,一副高贵的呆相。另一组《明人肖像》,画家的写实手法,栩栩如生,精湛至极,可惜他的名字都没有留存下来。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曾鲸 《王时敏小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佚名 《明人肖像》(局部)

摄于展览现场

文人画体系之外的绘画,除了肖像,还有院体画、风俗画、命题创作等,它们的光芒被遮蔽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解读。近些年大热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属此列。

在《无尽藏》展览中,有一张《采莲图》,出自明代浙派画家朱邦之手,描绘民间采莲妇女的日常劳动,自由而清新,陈淳则在后面用行草写了一首王勃的《采莲曲》。民间风味与文人雅趣之结合,难得一见。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明 朱邦、陈淳《采莲图》书画合集(局部)

摄于展览现场

从展厅出来,在南京博物院四楼的平台上休息,远眺群山。六朝古都,气象不凡,书画与山水尽然距离那么近!青白色天空下,山脊曲线微妙,与画作上何其相似,千年文脉皆在我的一眼凝望之中。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无尽藏》:苏轼的功与过

不由再次想起苏轼的话,果然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才是我们“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人人都可以享用之。

在历史的维度里,多少人与事,都被遗忘了,只留下这些书画,极受珍视。古人寄情山水,应该是看明白了世事之无常,生命之脆弱。如今,面对他们留下的诗歌和书画,我们更要思考活着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