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达摩祖师破相论(一)

(2024-08-04 15:29:59)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达摩祖师破相论(一)





原创 翠岩山青松伞盖 悟入佛心
 
主讲:上能下弘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诸位同修,各位善男子、善女人,今天是我们举行十日密集闭关式禅修课程的第一天。

对于初学者来讲,刚开始打坐,可能身体上会有疼、痒、麻等种种不适的反应,心里的妄想特别多,或者昏沉比较重,这些都是正常的。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不断攀缘、追逐世间的五欲六尘,所以当我们想静下来打坐修行的时候,累生累劫的习气种子就会迸出来,还有今生今世对世间种种执着的惯性业力也会现前,它在抵触着这种修行了生脱死的功夫。

我们已经习惯于轮回,习惯于生死,突然让我们放下生死攀缘的心,而安住一个善法门来修定、来起观照,那么这与我们的习气和惯性是相违背的。所以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反应出来的这些习气正是从今天到过去乃至前生前世累劫的惯性的业力种子,它们从八识田里迸出来,呈现在我们的身体上或者心里。

所以,刚开始身体有一些难受是正常的,或者心里妄想、昏沉,这也是正常的,我们透过这些反应就会知道:原来我在世间的轮回、世间的攀缘、种种的造作,它们让我多么不自在、不解脱!

生起的一定会消失。一种感受接着一种感受,好像是连续的,事实上是一个种子、一个种子的不断出生,然后消失。那么不论是诱惑性的对象,还是不舒服、对立的现象,当我们在执着的时候,就是在强调它的重要性,因此连续地造作更多的业,这样一来,过去的业就不会消。假如能够放下对它的执着,这个业就会消掉,我们就会少了一些业障,少了一些烦恼障。

对于身体的感受,或者心里出现的念头、文字、概念,我们只是知道,然后放下,不去执着,它就会消掉一个种子的业。这样一直下去,业习就会慢慢的消失,粗重的生死的业会慢慢的减少,这就是消业的过程,我们的身心会越来越舒畅,越来越能够安住当下而得到一心专注的功夫,或者得到观照功夫的提高。

我们进行禅修,为什么要隔绝外缘,以闭关的方式来专心地修持一个善法门?就是为了做到身暂时远离世间的五欲六尘,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业,然后放下过去的攀缘造作,透过专注一个善法门而得定,由定再起智慧的观照,而能看破假相。

假相的表现方式就是无常,生起的一定会消失。诸行无常,所有的有为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即肉体的身体和心里的感受、想法等种种心理活动,乃至于觉知的意识等,它都是无常的,我们整个身心随时都在变化,没有停留地刹那变化,所以叫诸行无常。

既然是无常,它就没有一个永恒的实体可得,这就是空性,所以叫诸法无我。不论是人的五蕴,还是人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比如种种的形象、声音、味道、香臭、粗糙、柔软或者概念、文字等,它都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我们只有了知无常,明白它的无实体性、它的非永恒性而放下的时候,才会得到灭除了贪嗔痴的清凉,这种解脱叫做涅槃。

所以我们要得到寂静的涅槃的心,一定要对身心所生起的种种现象,透彻它的生灭无住,了知它的无常空性。

无常空性是很亲切的,它就在此时此刻。当我们静下心来,透过身体的反应,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明显的表现,比如痒、麻、热、胀、凉、好受、不好受等,它都是无常的。还有心里的种种念头,它生起就会灭去,没有永恒性地在变化。所以要放下对身心的执着,它都是无常的,不是真如本心。

我们安住一个善法门,止息攀缘的心而专注一处,这叫止,止的修法会得到定,止是因,定是果。我们要得定,就要止息向五欲六尘的攀缘心,心安住在一个善法门上,就是专注一处。佛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放下对身心种种变化的执着,止住攀缘的心,专注一处就会得定。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达摩祖师破相论(一)

观呢,就是在专注力、定力的基础上,透过对身心生灭现象的深刻洞察,了知它的空性无我、无常变化,完全看清它的本质而不迷惑,这就是观。

观是因,透过观来得到实相般若,得到清净无漏的智慧,这是果。证悟实相属于清净无漏的智慧,叫真实慧。清净无漏的智慧的因就是观照的智慧,透破身心假相的生灭而放下,这叫观照般若。所以,止观成就定慧。

止观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都能够修,而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解脱涅槃,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证悟解脱,也让众生证悟解脱到彼岸,度众生是为了让众生解脱苦。苦的因就是执着五蕴的生灭以为真实,这样就会产生生死,要让众生得到解脱,就是要放下这些生死的执着。

所以涅槃就是真实法,要证悟解脱涅槃,就得靠止观。我们在禅修中严格律仪、规矩,都是为成就止观做准备。因为只有身口意如理如法,不造诸恶业的时候才能来修心。定是属于心的,修心就是定,由定起慧观,才能够透彻真实相而证入真实心。

我们安静地修行,为什么要先远离外缘?因为安静的功夫对初学者来讲比较容易得到利益,只有在禅修中得到利益以后,才能在生活中历缘练心,在各种境界中来锻炼定慧的功夫。假如我们连静中的功夫都没有,那到动中就更不可能,因为初学者他并没有甚深的专注,他没有定力的这种深功夫,也没有洞察种种诸法空性的甚深般若,所以只有在静中修止观,才能够更好地对境练心,而达到所谓如如不动。

当我们修到静下心来,不论是念佛还是观呼吸,都能够止息攀缘心,不胡思乱想,不昏沉掉举,不大脑空白,而专注一个法门的时候,这样功夫用到深处,就会当下清清净净而一念不生。随着修行的深入,妄念这些八识田的种子会越来越少地现前。

可是对初学者来讲,一开始用功夫不是妄念越来越少,反而好像很多,而且止不住。那就是因为原来八识田里面的业习种子很多,而平时我们就是随着这些业去造作,向外攀缘成性,认攀缘心以为是自己的心,事实上那是妄想心,不是真心,不是本来面目。

因为这种攀缘心的惯性,所以当我们坐下来念佛,或者持咒、或者观呼吸的时候,会发现妄想念头一个接着一个不断,那是因为功夫还没有到位,功夫到位会证入一念不生的大定。假如我们没有经过这个过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妄念想法是如此的厉害,一个接着一个往外迸,而自己根本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我们平时以为这些想法是我,念头是我,这个时候会发现,原来自己都做不了主。对身体的各种感受,对念头的乱蹦乱跳,好像完全控制不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攀缘成性的业力,这时候就体会到意业造作有多厉害!

虽然我们身体不杀盗淫,口止语,不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可是我们的心还是没法止住。当然,虽然我们的功夫还没有上路,还没有用到深处,可是已经开始在对治妄想心了,妄想心就是八识田的种子现前。所以,这一念静下心来的功德很大。

我们有一会的静下来,把心专注在鼻孔和人中之间,来觉知呼吸的进来出去,或者数息:出气数一,再出气数二,一直数到十,然后返回来再从一数到十,或者念佛。虽然这时候有很多的妄念或者身体的感受,但是我们很清楚,这都是过去的业习种子现前。

这一会的功夫功德很大,因为它已经在开始转变我们无始劫来的业力的惯性、生死的惯性、攀缘的惯性,所以大家要坚持,不要被妄念吓倒。

假如真正地坚持下来,老是专注回到自己所修的观呼吸或者念佛上来的时候,那么心虽然会跑,可是我们老是努力地回来,柔和地回来,不急躁,也不干脆随着妄想去。保持一种中道的心,老是回到当下,这样我们就在对治自己生死流转的业力,这个专注一处就是修定的功夫。

不要执着业力的种子习气,它生起就会消失,而且它会慢慢的越来越少,而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清净,功夫真正地用到深处,就会一念不生。那么一开始有如大江大河波涛汹涌的这些念头,慢慢的它会变成小溪,然后有如水龙头的水,接着有如小水滴——念头断断续续,不再是波涛汹涌的那种念头了。

如果水滴比喻妄念,那么水滴和水滴之间的空间就是正念。慢慢的水滴越来拉得越长,这一个水滴和后一个水滴中间的距离越来越长,就是我们的妄念越来越少,最后达到水不滴了,就是一念不生,那就要入定了。所以,由止专注一个法门会达到定的功夫。

观呢,观就是由这种专注力起观照。观就是明明历历,对种种的现象观照得非常清楚,对身心的假相观照得非常清楚,知道它生灭的无常性、无我性,而不被迷惑。乃至对我们所修的法门,明白它是唯心所现,所修的法门也是唯心所造的方便,也要了达能观的我和所观的法都是空性,乃至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照见身心的假相,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就能破除顽固的执着。我们透过这种甚深的观照,破掉了对身心五蕴乃至对诸法实在的顽固执着的时候,就能证入真如空性,这就是观。

所以定是专注一处,由先不攀缘而专心一处,但是专心一处毕竟还有专注,还有能专注的我和所专注的法,达到一体的时候也只是专注定力。我们要透破身心的假相,就要起慧观而照见五蕴皆空,最后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就是生死烦恼。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达摩祖师破相论(一)

我们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乃至于生死的业力,都是因为执着色受想行识五蕴为我,执着色法的身体和受想行识的心理思想为我,事实上它是生灭无住无我的。那么当照见五蕴皆空,因为破掉对身心五蕴的深度执着的时候,就能证入空性,最后由我执所产生的一切生死烦恼就瓦解了,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这就是《心经》一开始所讲的。

要行甚深般若的观照,首先要有定力,定力的前面就是戒律,戒律就是不造作恶业,不造作生死业,让心收回来练习专注,乃至于起慧观。所以甚深的观照是以戒定为基础的。

一切法门不离止观二门,止观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鸟靠两个翅膀飞上天空自由翱翔,比喻大解脱、大自在。鸟假如只有一个翅膀,就不能够翱翔于天空,那么仅仅修定或者修观,也不能了生脱死。所以要了生脱死,就要修止观二法,止观二法就是六波罗蜜的后两度,即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止观成就的就是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就是为后两度作为资粮的。

我们为什么要修止观?因为不论是念佛还是观呼吸,或者持咒,事实上都不离止观二法。参禅呢,它是即定即慧,它是无所止的甚深观。参禅看话头就是在一念未生处看住了。止达到深度的时候一念未生,在这里看住,这和直指一念未生处是一样的功夫。

这个直指一念未生处,就是要有甚深的空性,才能够当下悟明白身心世界的所有假相都要通通放下,生灭无住的妄念要通通放下,才能够看这个一念未生处的话头。

所谓话头,讲话之头是什么?心,起心才会讲话;未起心之前是什么?一念未生,就是看住这个,由心体直接来下手,这就是参禅的看话头。它是止观达到高度的时候,必须有甚深般若的悟入,才懂得用这种功夫去参悟。六祖也是教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禅宗就是以甚深空性的般若,悟入空有不二的真如,而念佛是以妙有的缘起,而悟入空有不二的真如。所以参禅和念佛,一个是从甚深的空性悟入,一个是从妙有的缘起来方便执持,最后都是悟入实相的空有不二的中道而证入佛心。

禅宗就是不立一切法,不假方便,不落次第,直指人心,一切法当下空性,要通通放下,有些许执着都不行,要一丝不挂。但是念佛不一样,念佛是反过来,它是要你信念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为方便接引,有极乐世界种种妙庄严的境界,透过这种愿力和表法,让你有所方便,有所执持,最后也要证入即心即佛、是心是佛。所以参禅和念佛,它的下手处不一样,一个是从甚深的空性下手,一个是从广大的缘起下手,但是最后都要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

念佛呢,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还有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就是要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证入真如心。参禅呢,就是直指当下,从甚深的空性,摩诃般若波罗蜜而悟入实相,所以它是下手处不一样,接引的根机不一样。

不论是念佛还是参禅,或者观呼吸,或者白骨观,事实上都不离止观二门。我们为什么要修止观?因为我们的心从无始劫以来,念念迁流不息,总是攀缘五欲六尘,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没有停留地攀缘财色名食睡和色声香味触法,而不知道返回。我们的心向外攀缘,执着诸境,而不懂得回到本心上来体悟,所以要止,不止呢,就会流转在这种境界上、假相上而迷惑颠倒,造作恶业。

为什么要观?因为只有返回来观,真正透破认为身心是我、诸境是实的深度执着而证入空性,才能彻底地翻转过来,证入真如(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可是因为向外攀缘而不能证入真心。所以《楞严经》说,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众生与诸佛都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个真如心在凡夫不减,在诸佛不增,凡夫轮转六道而不减,诸佛觉悟真相而不增,众生与诸佛其实都是一体空性,所以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本性清净,本来大光明,可是我们却不能够悟入此真如心,因为起妄想而攀缘五欲六尘,然后起贪嗔痴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覆盖了此真如心,这样就生死不断。

我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一念不觉,不能觉悟五蕴和诸境都是空性,被这种不能觉悟的无明迷惑所障蔽、障碍,所以一念妄动,身心逐境,就被生死所流转,这样就转明为暗。

我们就是因为一念不明白身心和诸境都是空性,所以在境上连续地迷惑而造作种种生死业、烦恼业。既然是一念不明白而造作了种种生死业,那么返回来,假如一念明白而证悟真心,那就解脱。所以无始生死轮回,生生世世轮回到现在,就是因为一念不明白当下的真如空性。

所以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就是这样生死不断。生死不断就是从一念无明开始,不能当下透破五蕴的假相和诸境的空性,人法两空不能透破,所以就生死流转。我们修止观的目的,就是要透破无始以来的这一念无明,而当下证入。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达摩祖师破相论(一)

不论顿悟还是渐修,都是为了透破这一念无明而证悟本来的真性,证悟本来的真性再不迷惑,那么再起心动念造作就通通都是妙用了,因为这时候是觉悟的作用,而不再是迷惑的作用。众生是迷惑的作用,诸佛是觉悟的作用,诸佛觉悟作用,用而不用,虽用而没有被用所迷,没有生死,众生用而不懂得空性,所以着在境上而生死烦恼。

首先要透破这一念无明而证入真如本心,这是我们的目的,由证悟真如本心之后,才能起种种妙用而自度度人,那时候起的用就不是生死烦恼业了。

所以本来清净的自性也不假修持,因为在凡夫不减,在诸佛不增,不用去修。我们说我要修个清净的佛性,修个佛出来,事实上不用修,不用修是因为本性本来就清净,不是说我们去修出个清净的本性来。本性不用修,我们要修的是把这些障蔽本性的烦恼习气给修改掉。说要修,那是对治说,究竟说呢,这些障蔽本性的烦恼习气都是无自性不实的,我们要修是因为我们执得太死,当真正一念悟入,这些也都是空性。所以凡所起贪嗔痴乃至种种感受,我们都要及时地觉照,一觉照它就是幻境,当下放下就是解脱。

假如不能做到这样,就要下功夫来修观呼吸或者念佛,或者参禅,然后由专注一处直到甚深地洞察真相。当然,这都要有正确的指导。

大家参加闭关式密集禅修,坐下来用功夫,是不是像刚才所说的现象?有没有深切的体会?当你想静下来的时候,妄念和身体的种种感受,它老是在生起,老是在干扰,让你不能专注。事实上,这都是你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到今生的种种造作成为惯性,这时候不自觉地就迸出来了,这些都是由习惯性的攀缘流转而来,这时候你就要透破它的假相,而回到当下所修的法门上来。哪一个法门能够让你更好地专心,让你更容易下手,那就是最适合你的。

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回到当下,回到所要修的法门上。我们种种的规矩和戒律,比如止语、和外界暂时隔开,都是为了帮助你能够专心地回到所修的法门上。

因为你攀缘成性,所以当你坐下来的时候,攀缘的种种心、种种习气已经在抵触,不好的感受乃至种种念头、影像迸出来,这时候你假如再去攀缘,就会迷上加迷、乱上加乱,而不能够顺利地回到法门上。

你的功夫很脆弱,就有如一个母胎里的婴儿,需要小心地照顾他,不要碰着磕着;你的正念也很脆弱,需要好好地保持,稍不注意,心里的正念就会流产。我们就是因为一念不觉,而执着诸境为实、身心为实、种种感受为实,不能够了达它的生灭性、无常性,所以才会生死不断。

你说,我也知道感受的生起灭去,比如早晨的感受现在没有了,它不就是无常吗?在理上我知道,可是坐下来的时候,怎么就不是这回事了?坐下来,我觉得它很常,而不是无常,它很长,而不是很短,它很实在,而不是空性,因为难受得这么厉害,我怎么就观不到它的无常空性?

这是因为你虽然理上明白,但是功夫根本不到家,理上是懂了,可是你的心还是太粗,太粗的心根本就专注不了,你观不到它的生灭相。假如心很静,就可发现这种生灭的变化很快。

难受很长时间,那是因为难受的种子一个接着一个,难受的这种业力的习气连续不断,当你执着它为实在的时候,它就好像是实在的。而你的心根本没有到微细的程度,所以不能当下透破它那么快速的刹那的变化。

就好像我们碰到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乍一见吓一跳: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老了!事实上,他不是一下子变这么老的,他是十几年不断的生灭变化,当你天天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感觉不到他在变化。而他每时每刻、每一秒种、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可是你的眼睛和心太粗糙,不能洞察这种生灭相,只有凭甚深的观照力,才能照见自己身心生灭的快速变化,乃至于照见诸境的快速变化。这个得有定力的基础,然后起观照力,才能够做到。

所以我们要老是回到正念上,让心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刻,才能照见五蕴皆空。现在我们知道五蕴皆空,那是理上理解了空,可是照不见它的空。这个照见空,不是拿手电筒或者用眼睛照,是用“心眼”,由甚深的定力起的观照般若,而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说行甚深般若,这个“行甚深般若”就是观照般若,它是甚深的,不是一般的观照,由甚深的观照而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我们虽然分析知道五蕴是空,可是照不见色即是空,就是因为没有甚深的般若,没有甚深的般若是因为没有定力的基础,没有定力的基础是因为我们的心还在粗糙的表层上,还在强烈的攀缘流转上,所以心还定下不来,更不要说细了。

功夫必须由粗到细、由浅至深,才能真正有如探照灯,照见五蕴的空性。功夫是这样用的,它不是一下子的事。我们要想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得从现在开始练。

听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