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2024-08-02 10:55:09)
标签: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原创 Say2eah 细腰蜂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上篇说到过,汉传佛教中,面对物化和虚无,通过“心“来建立了,于是在中文地区理解中,心与任何事都依赖于其他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关,这是缘起法的。

传统的关联宇宙论中,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都是通过“气”组成,按照特定的方式可进行分类,类别之间相互之间是基于刺激和反应联系。

佛教中不需要“创世”,对比中文世界传统的“创世”,最后都得到了关联性的概念,这意味着什么?得到特定的“结果”,并不重要,如何获得这个“结果”才重要。因为,人类在探索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知道“背后机制”,但是通过现象能触碰到某些部分(机制)特征。偶然性得到的特征(或某种实体),不足以支持这种“偶然的行为”是多么合理,和成功的。

此刻的“我”(既我这个实体)到底是偶然的,还是背后有“机制”的,例如名叫“Atman我”,又或者,在此刻得到的“我”,是被什么机制所定义的,例如名叫“命”。如果,按照佛教教义中的“无我”,那么“我”只剩下一系列的心理动作。在《从数学到科学哲学》中谈到过,行为主义学派观点中,“意识”既不是一个可定义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可用的概念,它只不过是更古老的“灵魂”的替身。

于是,我们发现了行为主义学派似乎得到了如密宗等雷同的概念,承认灵魂。但是,这样的心理学观点并不是答案,只是“代理”。也正如之前所说,古印度思想传统,是涉及心理的。

在《从数学到哲学到佛教之三》讨论“我”的时候,已经表明了当代观点下,人的持续存在是一个深刻的、更进一步的事实,不同于身体和心理的连续性,是一个要么完全成立要么根本不成立的事实。

于是,我这个实体的是,持续存在的,即非不动点,是身心混合的运动点,身体和心理存在的事实,这种二元对象是不可分割的,但也并不是“内外统一”的。于是,批评佛教的虚无声音可以消失了,人就是“无我”——“我”没有不动点,于是“无我”也不是虚无的,因为“我”是连续存在的。

因此,脱离虚无不再对物化有诉求,即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物,来作为静止点的代理来作为认识中的对象,对象也是可以是抽象的,即一系列连续运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形如这种悖论,不再需要任何所谓“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做解释,河流作为一系列“连续运动”,你随时可以踏入到河流的连续运动中,而你对河流的感知,就是连续运动,而不再是“假名”河流。

也即是说,“空性”“无我”等概念否定的本体论,是对于物化的本体,但是没有否定“非物化”的抽象性。在心物二元论的情况下,还原法要求人类不断还原,于是,物质和心灵的第一性成为激烈的矛盾。在康德的先验概念下,“thing-in-itself 物自体”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到人类的极限而脱离这种轮回。当引入“连续抽象”时,对于“人类对其他”的认识,可以脱离历史主义和物质唯一的限制,这可以打破轮回,即还原,或指代的关系被中止,非终止。

当从物化的角度,进入“我”的内部,会建立如此基本假设,“我们内心有潜意识的欲望之类的东西,它们正在努力实现,或等待发现,当说我潜意识里渴望 X时,指的就是这些东西”。

在《梦到解析》中,没有一个梦能让我们指出做梦者某种纯净的、纯粹的潜意识欲望。正相反,潜意识的欲望可以在一系列复杂,组合且有时相互矛盾的表达中被发现,而从来都不是可以用“我”(第一人称代词)陈述的形式,也就是说,欲望“存在”于非物化的意义上。于是,对于潜意识的欲望,可以看成是特洛伊木马,甚至搭便车一样,它试图通过在”显性“的梦境中,在原本无害的细节,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想法中,偷偷潜入我们的内心。

所以,潜意识里渴望的X,不是个”东西“,也不是南北。如果你已经理解了“空性”的概念,应该能意识到,这是“空”(非物化的本体)。

那么,是否是中文世界所说的”道“呢,毕竟”道“是不可言说的。道不可言说,并不是因为其抽象,而是在于”道法自然“,这种机制或原理等,都是”内生“,而不像这里所说的”潜意识“,是”在外”的。“道”,是中文世界的“皇帝的新衣”。

潜意识避免物化,并不是不可以言说,而是,可感知和可描述的,但即便如此,描述性品质或抽象名词也不是事物本身——它们不能放在桌子上,与笔、纸和手机放在一起。

某些哲学传统中,一个鸡蛋拿在手里,此刻鸡蛋就是鸡蛋,但把这个鸡蛋炒了,那么这鸡蛋的“本质”就没了,这就是典型的物化。这种物化思维,带来的后果是对于“创新”的认识,文案和炒蛋赋予鸡蛋创新。
对于物化,需要理解的是,这是工具,这不是目的,使用工具是为了进入特定对象中,然而这不是“进入”本身。

我们必须假设心理创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创伤记忆——就像一个异物,在它进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必须继续被视为一个仍在起作用的媒介”(SE II,6 emphasis mine)。

使用中文世界的传统,“自然”——就是这样的,那么就是“内在”的,于是再结合儒家传统所接受的三大立场—— 接受痛苦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受在社会中区分角色和规范,以及接受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人一定是压抑的,因为问题是“自然”的,三大接受是不可以抗拒,当你要追溯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自己。于是,可以选择的是,“阉割任何有害的思想”,“阉割”自己,消除“我”,或者消除“我们”,让问题的本身—— “自我”消亡,心理上或物理上。中文世界中,人类不仅把自己物化了,而且还消除了自我,对于独裁的统治而言,只要不对他们产生威胁,就是无害的,只要对于他们有利,就是应该推崇的。

共情这种心理行为有着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其中不好的一面是,共情带来了主体性消失,“自我”没有了,这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咖啡店里客人催单,负责对接的员工没有与其产生冲突,但是旁边工作的员工却怒摔咖啡。此刻,这种非理智行为,可以是共情产生的,即同情员工,但是也可以能是共情的副产品——“自我”消失了,此刻员工将客户对于企业的服务诉求,当成了对其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人格侮辱。从“我”是员工,员工是“某公司”,“某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成了某公司是“我”,产品和服务是我,而然“我是谁”,没有了。消失的自我,最终通过愤怒的行为出现了,这就是佛洛依德说的,压抑伴随着压抑的回归。
在海外职场,有个立场,我是来上班的,如果要忠诚,去养一条狗。企业购买的是你的劳动力,你如果连自我都要出卖,那是你的自我阉割。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现在进入压抑,从拉康的话:

if Freud had said something new, it was that in psychical life we are ill because we conceal, we hide a part of oneself, we repress

也就是说,佛洛依德认为,在心理上,我们每个人都压抑。

那么,人类任何不理智的行为都是“本性”吗?如果,那么简单,就好咯。

将“压抑”物化后,我们需要提问:

如果是压抑的,那么压抑在了什么地方?

既然都压抑,那么这个压抑存在的必要是什么?

那么压抑又是如何持续下去的呢?甚至,压抑承受不了的阈值是多少?

如果这么思考,就会陷入中文世界最爱的,要么是传统的“错在于我”。或者老马的“错在于我们(社会)”。别忘了,物化只是工具。“压抑”是可感知和描述的,但不是“东西”。压抑不能从现象中分离,什么现象?“the return of repressed”。于是,压抑回归的现象出现时,我们就能回答“压抑就在那”。

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压抑”带来了一种有“创意的”概念——替代构造,将某些想法进行转移,是一系列的转移。例如最简单的线性变换 Ax = y,A是转移矩阵。在心理上,这转移矩阵A的方式,是基于“话语”以及个人经验的。

理所当然,很多人会认为,替代是源自压抑的,然而,替代,是来源于“压抑的回归”。也就是说,Ax = y 中,x不是压抑,x是“压抑的回归”,因为压抑本身是非物化的,等你获得x的时候,压抑就在,但是x和”压抑“之间不能进行任何转换的关系。对于压抑的理解,时刻需要运用”空性“的想法,不要去想压抑具体是什么东西,当我们能够触及到压抑的时候,恰恰不是因为压抑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而是压抑不可避免的回归“Ax”,而这种压抑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触及的是压抑的回归的形式y。要理解这点,需要考虑到轮回的中止。

从机制 Ax = y 中考虑,再输入y到A中去做转换,A(y)= AA(x),如此可以无限进行……A^n(x) = z,于此一来,我们就要面对讨论“空性”一文中的轮回问题。现在,我们选择中止操作,仅仅考虑A^n(x) = z的前一步,写成Ay=x,于是y = Ax ,y就是“压抑的回归”。于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方案,不用处理“最终”,只处理阶段—— “压抑的回归”,因为y = Ax,对可以观察到的部分进行处理,佛洛依德是唯物主义者。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不会为病人找到最终的答案,但是会找到特定的关联。

拉康补充,当主体(我)压抑的时候,这并不是主体(我)拒绝意识到什么,而且采用了“指代”(signifier)。拉康在佛洛依德的替代上,采用语言学的词汇来表示这种转换关系,即Signifier。这呼应了佛教所说的“假名”。

那么“压抑的回归”是不是,仅仅对“压抑”问题采用的策略呢?

并不能如此理解。所谓Ay = z 中,我们是先验的建立了Ay这种关系,但是观察得到的是y,这样的机制下,通过近一步的还原,可得出 y = Ax,这样是无休止的,而且还因人而异。于是,把重心放在“压抑的回归”中的替代关系转行上,就能发掘“替代的形成”。这种替代的形成过程,就是心理的活动,“压抑的回归”在时间空间中的变化,给予我们唯物上,可以观察的人类行为,对于这变化的机制理解,就解释了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于是,这里潜在的说明了一点,压抑并不能作为本质(或者atman自我)的代理而对人进行决定。对于所谓人的本性的讨论,这不是心理学的。

正是如此,压抑和“压抑的回归”其实可以看成一件事,变量y,还是Ax =y,在心理活动中,重要的是转移矩阵和运算。

那么相关的规则呢,这被拉康称为Homunculus Problem ,或者说litter man问题:

人类行为意味着有个litter man 小人在头脑中,来告诉我们做什么,审查我们自己,批判自己,或激励自己。
这就是无限回归带来的,如果我们将自己视为被自己审查的部分,也就意味着我们被有关自己的真理所压抑了。如此一来,好事是我们从这压抑中解放出来,那么接着我们想干嘛就干嘛啦。

这种压抑就相当于有什么在我们(意识)之外,那么我们所说的,似乎就是我们所说的全部。如果没意识到语言所表达的超过了我们所使用的,那么如此一来,压抑就告诉了我们潜意识中的内容,此刻,我们就要质疑“到底是谁在说话”。

except that we are no longer capable of saying at that moment who is the subject speaking, but that ‘it’ speaks, that if continues to speak, it happens that it is entirely decipherable in the manner that we are decipherable which means, not without difficulty, it’s a lost writing —Lacan

“只是我们此刻已经无法说出说话的主体是谁,但“它”在说话,如果继续说话,它就会以我们能辨认的方式完全被辨认,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失传的文字,这并非毫无困难。”

这样的问题,会一下子就掉入了潜意识的泥塘。

那么既然是“之外的”,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意识)是被“我们所说”所限制的?当然不是,我们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的言论,只是我们不能掌控这些使用的言语。

当然,在朝鲜不能乱说话,在伊朗也是,外物不仅仅是具有限制性的,而且是侵入性的。

当我们传达某些含义时,这对我们是有限制的,话语在诉说我们自身,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对于任何言语都进行追责的行为,是忽略了语言本质上并不是人类所能掌握的,人类只是通过语言去表达“含义”,这些含义一旦“出现”,就不再受到创作者控制。

不信,你看看,易经这玩意被加了多少解释,作者们(鬼知道是谁)绝对想不到自己如此聪明才智,都快成神了。老子更是没想到,一本《道德经》直接把他变成了太上老君。难道老子成仙,是老子的错吗?难道这些文本中的潜意识真的包含了宇宙的真理吗?那么潜意识成了神了,那么神还有啥意向性吗?如果有意向,就违背了潜意识的定义(下了定义就要遵守,否则成了随机代码)。那么这些文本作者是受到了神的感召(神意向了),或宇宙的感召,才写下了这些?如果没有受到感召,那么潜意识又没了。按照这个推论,潜意识没了,神又死了。出发点到结果之间不能矛盾,即使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也不能如此操作,二律背反意味着,出发点可以是矛盾的。

又是意识,又是潜意识,这种心理学的方法,是对人类的“去中性化”处理,于是在拉康语境中,是提问“from where does it speak” 而不是“who is speaking”,见原文

since Freud , the centre of man is not where we thought is was, one has to go on from there

也就是说,理解佛洛依德的理论,在于“不要考虑思维在哪个位置”,而是“从哪里出发到哪里“。

压抑的一般性认识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有关我们自己的一些事,于是我们将其抑制心理的深处,我们的并非社会的受害者,只是必须客户压抑才能过充实的生活。

在佛洛依德这里,理解上就激进的多,它表现了当人类从内在和外内,表面和深度上思考压抑和压抑的回归时的困难。压抑不是有关自己的什么事不知道,或拒绝知道,也不是埋藏在深处的,更不需要我们详尽把这些压抑的部分去做解释。压抑就在那里,就是表面上的。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去思考什么被压抑了,我们就错过了这表面上的,每个人都有的自己独特经验。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转移矩阵A,这个矩阵记录了个人与其他的“关系”,这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即没有任何唯一的“Atman我”与世界万物互动。

对的,心理上,也是如此具有关联性的。关联性本身就是特征,同时这种关联不能被统一,关联在心理上的参与作用的机制是具有一致性的,也就是A*y如此运算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A和y都不同,Ay=z,于是z也不同。当然,在数量庞大的人群中,y或者z,可以进行聚类。而我们对于人类欲望的一般性理解,是聚类的先验证方法。

repression acts.. in a highly individual manner, each single derivative of the repressed way have its own special vicissitude, a litter more or less distortion alters the whole outcomes

“压抑行为……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压抑的每一个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变迁,或多或少的扭曲都会改变整个结果”

压抑的回归从来哪里,再替代到哪来去,这就是佛洛依德的概念,于是对于一系列压抑的回归,建立起了一个网络—— 转移矩阵的“物联网”。

压抑回归的个性化(差异化),是源于潜意识的,这是类似于种在场外的代谢处理,当其回来的时候,会穿着不同的“外衣”。在佛洛依德的概念中,是没有repressed feeling 压抑的情感这样的“东西”,feeling 总是可以通过的,但是会存在分割介于feeling 和 想法之间,正是这个分割的碎片构成不同的“外衣”。这些分割的碎片,就是idea(想法), image(图片)和presentation(表象),是从feeling上切下来的肥牛片,不仅仅是表现,以及表象的表象,他们还替代了表象,佛洛依德的术语是 vorstellung representation,就是被压抑的对象。

拉康用signifier来称呼它。佛教说,这是“假名”,因为这种“压抑回归”的无限回归,而得到“空性”。

nothing is ever, nothing can never be repressed , except signifying elements.

“空”是永远,“空”不能被压抑,除非是指代了部分。指代,意味着是缺失的。

于是,潜意识,不是企图说或者传播什么,它仅仅是组装了“signifer 指代”进入了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一个指代与其他的指代联系了起来,此刻就不再是一个给定的含义。这就是拉康最著名的话

the unconscious is structured like a language

当对现实网络中某个节点,进行删除,会破坏整个网络,但是在语言中,这种结构不是物理性的,指代关系也不是按照固定线路的,于是当限制特定词汇时,总会得到新的指代,除非从人类所有意识中删除那个指代(词汇),这样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因为删除这个指代,即意味着知道这个指代的含义,因含义是无法从语言中消除的。而通过语境,即使删除了所有负面词汇,依旧可以用赞扬词汇来表达负面意思,因为nothing can never be repressed。

最后,说下马斯洛需求,这种需求所建立的层次结构,例如(a,b,c,d),是如何建立优先级呢?也就是,需要对abcd进行调研,那么这个统计采样要如何操作执行?同时分层所需的权重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回到最终的问题,即有什么机制决定了这种分层在人类中的存在。

没有,每个体都是独立的,就如佛洛依德所强调的“压抑的每一个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变迁”,因此没有任何先验的机制可以采用。所谓的分层只能基于观察后的数据,进行权重分配的排序,这种算法是不存在稳健性的。于是,从“需求”角度而言,分层没有意义,但是可以接受“非分层”的集合 {a,b,c,d},也就是说,(a,b,c,d)= (b,a,c,d)= (…)。由于市场营销中经常运营需求,几年前美国营销圈就投票了Bullshit概念排行榜,马斯洛需求是第一名的,实践运用之后发现需求分层是根本不存在的。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从数学到佛教,到佛洛依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