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苏轼与米芾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苏轼与米芾
原创 水墨使者 水墨清心
苏轼与米芾
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寓居临皋亭,已经有了自己的地,地里有了个东坡居士。在朋友邻居的帮助下,终于在临皋亭盖起了几间自住房,取名“雪堂”,来访的朋友有了个谈诗论画,饮酒唱和的雅居。
生活的困境有所缓解,苏轼的心境渐趋平静与淡泊。
这年米芾公干经停黄州(卸任长沙,经黄州回京候补),专程来雪堂拜见苏轼。
这一年,苏轼46岁,米芾31岁。
同来的还有董钺和杨世昌。
此时的米芾官虽不大,但书画成名已久,且能诗文,精鉴别。
苏轼对米芾的到访十分快慰,他们一起喝酒、赏画,苏轼还将珍藏的吴道子《释迦佛图》拿出来给大家欣赏,还乘着酒兴,让米芾将纸贴在墙上,挥毫泼墨画起了墨竹、枯树和怪石。
这次会面,米芾记在了《画史》中:“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
苏轼画给米芾的枯木竹石图,被驸马王诜借去不还了。
在雪堂,苏轼与米芾推心置腹,劝专学唐人书法的米芾多研习晋人书法,此后米芾果真开始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他的书法由唐风的拘谨向晋人的丰富与浪漫过渡,更是书风斐然。
元祐时期,苏轼回京后,工作之余,就是与京城的一帮诗书画友们聚会,再次见到了米芾,他们常在王诜的西园相聚。占北宋文化界半壁江山的大儒们常常出现在西园中,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文士雅集佳话。
这个时期苏轼成为文坛领袖,聚会常常以他为核心,有著名的《西园雅集图》(李公麟作)为证,米芾还作了图记。
米芾,字元章,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生于襄阳(今湖北襄阳),自称“襄阳漫士”。
他的母亲曾侍奉宋英宗时的高皇后,又作过神宗的乳母,因此恩赐米芾秘书省校书郎,由此走上仕途。
从小习书法,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独步翰墨场,且自视甚高,“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宋.米芾《海岳名言》)
(米芾《淡墨秋山诗》)
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
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他的书法,沉着飞扬、超逸绝尘、自出新意,与苏轼的书法理念相似,尤擅长行草,“放逸天真,无拘无束,笔墨秀劲圆润,有云烟舒卷的自然姿态”,极受文人墨客欢迎。
苏轼对他评价很高:“海岳平生篆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但因为傲气,不肯随俗俯仰,仕途并不顺畅。只是他自己并不在乎,自称“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他评古人书法,除对王羲之、王献之二王赞誉有加外,对其他人都没有好评,骂柳公权是丑怪恶札之祖,骂张旭草书只配挂到酒肆去。
米芾最初并不作画,后来才画山水,以顾恺之为宗,画山水树木,信笔挥洒,不求工细,在乎意似,擅长“泼墨”,其子米友仁也是,这种技法独成一家,人称“米家山水”。
米芾喜欢收藏,“收晋、六朝、唐、五代画至多,所藏晋唐古帖多至千幅”,有专门的收藏室“宝晋斋”。
在京城时,苏轼常常和书画好友一起去宝晋斋借看米芾的收藏,发现了米芾的收藏真伪参半。
宋人周煇《清波杂志》记载过,每次米芾都要亲自开锁取画,让看的人离画丈余远,米芾双手拿着画只让人远观,如果走进,他便将画收了起来,苏轼的门生章援(章惇四子,字致平)便拆穿他拿的是赝品,米芾大笑着才将收藏的二王、怀素等名家的真品拿出来欣赏。
他也常常会向人借阅书画真迹,回家后用心临摹,归还时再带上真假两本,让原主自己选择,而原主往往真假莫辨,这样他的收藏也日益丰盛。
苏轼曾作《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对他这种巧取豪夺的方式不齿,“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不过也佩服米芾的作伪功夫,“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临摹本让原主都无法分辨,也足见米芾临摹的本事很强。
而米芾这作伪的功夫了得,也引得书画迷趋之若鹜,求他伪作,王诜就是其中之一。王诜见米芾时,常会拿出大家书帖画卷,让米芾临摹。
元祐以后,苏轼被放逐岭南,二人只有书信往来,米芾的书法对远贬岭南的苏轼是一剂心灵良药,他期待着能再有机会欣赏一下,到1101年苏轼从儋州返回江南,苏轼到真州(今江苏仪征)见到了米芾,真的再见米芾的字画,他觉得没有遗憾了。
他在《与米元章札》中就说:
“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
在真州,二人久别重逢,结伴同游,离开时苏轼还借走了米芾珍爱的紫金砚,一个多月后,苏轼在常州病逝,家人原打算将此砚台作陪葬,米芾去追了回来,此事写入《紫金研帖》中。
(米芾《紫金研帖》)
帖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苏轼能与米芾成为忘年交,一来是真才华的吸引,二来也是米芾性格所致。
苏轼是个不拘泥于小节的人,对同样恃才傲物、行动不羁的米芾便会多些欣赏,所以才会耐心地指点米芾,也才能与米芾相交甚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