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寒切帖》——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寒切帖》——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原创 青丘沐云 沐云斋
东晋王羲之的《寒切帖》是其草书代表作之一。《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规格:纵25.6厘米(一说26厘米),横21.5厘米。纸本,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王羲之章草书法《寒切帖》,天津巿艺术博物馆藏
《寒切帖》全文共草书五行,五十字,内容为:“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这封书信表达了王羲之对收到朋友来信的欣慰之情,同时透露出自己因天气寒冷、身体不佳而感到忧虑和疲惫。
《寒切帖》书体遒劲妍润,沉著流动,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正如唐人孙过庭所言:“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寒切帖》整体章法自然流畅,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韵生动,展现出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草书的深刻理解。
王羲之在《寒切帖》中运用了丰富的用笔技法,如侧锋、中锋并用,笔势翻转有度,线条劲爽圆健。这些技法使得作品在简约中蕴含丰富的变化,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寒切帖》在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历经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名家递藏。这件作品流传有序,是书法艺术领域的一件珍品。
《寒切帖》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对该帖的研究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东晋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放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