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一口气看完朱熹的一生,才知道什么叫人言可畏,哪怕被称为第二个孔子的他,也被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一口气看完朱熹的一生,才知道什么叫人言可畏,哪怕被称为第二个孔子的他,也被黑了800多年
原创 禅悟是一生的修行 木雕记
文|周崎
了解过王阳明的人基本也知道朱熹,讨论他们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格物致知”。
朱熹是唯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中,受儒教祭祀。
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闽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一生著书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被元明清三代指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巨大,一度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子理学深深影响了后世几百年,当然也引起了很多反对意见。
有人说南宋被黑的最惨的就是朱熹,据说提倡女性裹脚的是他,强迫尼姑做小妾是他,及和儿媳有染的也是他……还有他极力支持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严重阻碍了人类进步,压榨女性,妥妥的伪君子。
那朱熹究竟是真圣人还是伪君子?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南宋大儒朱熹的一生。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后人尊崇为“朱文公”或“朱子”。朱子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福建尤溪城南的郑安道宅,因尤溪古名沈溪,又取乳名“沈郎”。
传说在朱熹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朱家附近有两座大山一夜之间同时起火,火势顺着山脊不断蔓延,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文”字和一个“公”字,加上儿子刚出生的喜悦,朱熹父亲朱松深觉昨晚的大火就是为了庆祝自己儿子出生的喜火,于是便给取名朱熹。
朱熹可不仅仅是出生的时间奇特,他的长相也不普通。他出生时右眼角就有7个大麻子排排坐,仔细一瞅,竟是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据说上一个身上有北斗的还是孔子。
孔子
这个出生就自带喜火和北斗七星的男人,注定要过着不平凡的一生,朱熹从小喜欢看书,8岁时随父朱松进京为官,寄居浦城,并开始他的启蒙教育,而启蒙书籍看的也都是《孝经》、《易经》这样的经典。
朱熹的思想觉悟极高,11岁又随父迁往建瓯,在建瓯接受儒学教育。
到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3年,这一年朱熹才14岁,其父朱松却染病去世了,在临走前将宝贝儿子托付给了四位好朋友,分别是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胡宪。
其中刘子羽是朱熹的义父,对他视如己出。刘子羽是南宋抗金名将,从小就精通史书,对朱熹的成长给了很大的帮助。
朱熹在绍兴十七年(公园1147年),也就是他18岁的时候考取了贡士,又在次年考上了进士,并被选授为左迪功郎,担任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主簿,为当地振兴教育,改革风俗。
任职三年后,朱熹的才华始终没办法展现,于是朱熹回乡到延平拜了当时号称“延平先生”的李侗为师,开始进入理学的门槛,在李侗的指导下,朱熹经世有为,先后上书皇帝,倡导抗金救国,反对议和。
朱熹像是满怀抱负的职场新人,还没站稳脚跟就开始上书意见,都不知道自己即将要面临什么。
要知道当时的南宋,可是一个连顶头老大都摆烂的状态,可想而知,底下的人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朱熹看着眼前这乱七八糟的局面,根本坐不住,只想出手治一治这不正的风气。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熹作为一个小小地方管,胳膊压根拧不过大腿,那些豪绅、官员们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就这样平平无为的熬了10年时光,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朱熹任满结束,和官员豪绅们斗智斗勇的10年,朱熹也顿悟了当官救不了南宋,那什么才能救呢?朱熹的答案就是思想(咋一看和鲁迅“弃医从文”很像呢)。
朱熹想着只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这些问题肯定就能轻松解决。于是他找了当时的各种大佬专家讨论儒家思想,最后将儒家前辈们的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而总结出了朱子理学。
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何为“天理”,又何为“人欲”呢?
“存天理”很好理解,有点类似老子的“道”,对于朱熹而言,他觉得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运转,靠的就是天理。
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就是一种理,又如水往低处流,也是一种理一样,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即存在即合理。
直白点说,就是在你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盘它就对了,盘到最后,理自然就会显现了。
那么“灭人欲”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几个字发展到现在有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朱熹的意思不是要把人的欲望都灭了,而是一种心理境界,再结合“存天理”的理解,还有一个词可以表达,那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这一成语最早源自《礼记·大学》。整段话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朱熹将这一番自我修炼的功夫总结为“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那么“格物”就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步,而第二步“致知”紧随其后。
什么是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所谓“格物”,就是指穷尽事物之理。他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就是要把对事物的研究推至极致,要无所不至、完全彻底地把事物研究通透,从而得到蕴涵其中的所有道理。所以,“格物只是穷理,物格即是理明。”“格物”只是穷尽道理,“物格”即是道理明了。
真正理解“格物致知”这个词是要一定心境的,后面的王阳明也有进一步解说。
就这样朱熹不断把自己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结合儒释道思想逐渐悟出了儒学的真谛,朱子理学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巨大,一度被尊奉为官学理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帝即位,多次请他出山做官,恰好咱们朱熹也想看看自己研究了这么多年的理论能不能运用到实际中来,可没想到自己接手的都是一些赈灾救难的活,不是这里闹荒灾,就是那里有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哪里有难,哪里就有他。但朱熹也在尽自己的所能为百姓们争取利益。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但只专注理学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同事。后因母亲去世,朱子回家守孝守了6年,专职在家著书立作。
其中脍炙人口的《春日》就是在这期间写下的: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时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表面描绘着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却是表达了朱熹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到淳熙六年1179年,49岁的他突然开始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做圣人?
他想把自己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光大,于是他想到可以像孔夫子那样办学堂,地点就选在了白鹭洞遗址,白鹿洞书院就此产生。
那时的朱熹还不是太有名气,他需要加大力度宣传自己,于是他就把目光盯上了当时文化圈的名人陆九渊。
陆九渊可谓是南宋时期文化圈的意见领袖,也是心学的开山鼻祖,崇尚“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学说,后来明朝时王阳明的心学也有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而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大有不同,陆九渊说“宇宙即我”,朱熹说“灭人欲”。
他们还因为观点的不同开启了一场“吐槽大会”,就是南宋著名的“鹅湖之会”(哲学辩论会),据说双方就趁着这个机会舌战了3天,虽然到最后还是谁也不服谁,但是此会结束后,也直接将白鹿书院的名声打了出去。
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驾崩,宋宁宗赵扩继位,他热情邀请朱熹来给他做私人家教。虽然朱熹这人文学知识丰富,但不足之处就是太较真了,一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管他人多人少,上来就要批评,哪怕对方是皇帝(这也有点像孟子口直心快)。
宋宁宗请朱熹入朝本来就是想熏陶一下文化知识的,不想朱熹一上来就提倡他的朱子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下给皇上都整郁闷了,年轻的皇帝哪里会喜欢这些,好不容易当皇帝了,还没疯狂就要被劝修养,搁谁也受不了啊,于是朱熹上了46天班就被领导给辞了。
被辞后的朱熹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外出讲学,并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看得出来,此时的朱熹心情还是不错的,就是还不知道自己的霉运就要来了。
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捕风捉影,上表弹劾朱熹,列举了朱熹的十大罪状,其中就有两条这样写道:
1、“引诱尼姑二人以为侍妾,每之官与之偕行”;
2、“致使儿媳怀孕”。
正所谓人言可畏,人们志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此消息一出,无论是朝中,还是大街小巷寻常百姓家,都感到十分惊讶。而这个时候,沈继祖的余党趁机造势,说要“斩朱熹以绝伪学”。
虽然宋宁宗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迫于压力,就算不杀朱熹,也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伪学罪名将他落职罢祠,而朱熹的一家或遭流放,或遭下狱,此时的朱熹已经66岁。
朱熹被落职罢祠那天,老百姓都不相信朱熹是这样的人希望听到朱熹的辩解。对此,朱熹沉默不语,对于沈继祖所列罪状,都供认不讳。
或许读到这儿,你还不会相信曾经被称为圣人的朱熹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其实,故事还要从那一场被后世称为“庆元党禁”的纠纷说起。
当年,宋孝宗驾崩,宋光宗即位,因为宋光宗不愿主持葬礼,朝中大臣韩侂胄、赵汝愚等人便拥立赵犷即位,也就是宋宁宗。宋光宗被迫让位,这场让位史称“绍熙内禅”。
因拥立有功,所以赵汝愚当上了宰相,而韩侂胄的女儿成为了皇后。赵汝愚因为没有同意韩侂胄担任节度使,因此两人发生了矛盾。
而赵汝愚所代表的,是当时盛行的道学派,朱熹就是其中的一员,而朱熹提到了一点,是最为忌讳的“修其身平”,意思就是希望皇帝通过修正自己来限制军权的使用。而对于这一点,朱熹也不止一次地上表提到过,群臣都看在眼里,宋宁宗纵使心有怨恨,也不能轻易地表现出来。
宁宗表面上都笑着答应了,其实他的内心十分不满的。心想自己好不容易做到了皇帝这个位置,怎么还要听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头在那儿念叨个不停呢?
韩侂胄看好了这次机会,于是开始上表皇帝,弹劾自己的政敌赵汝愚。而宋宁宗也默许了这样的行为,于是乎,赵汝愚被罢官流放最后在衡阳暴毙,据说是流放时被折磨而死。
朱熹虽然不是道学派的首领,但也算代表人物了,自然也难以幸免于难,就有了上述的“莫须有”的罪名。
其实,朱熹之所以选择沉默,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他看透了一切。与韩侂胄对抗到底的话,死他一人不要紧,关键是不能连累自己朱氏一门。所以这一刻他妥协了。
那一刻的难受与心酸只有朱熹自己心知肚明,但朱熹选择了隐忍,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剩余路程。
晚年的朱熹更加专注于哲学研究,他创立了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爱”和“中庸”,这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关键。
4年之后,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享年71岁。安葬在建阳唐石里(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山下大林谷)。
直到27年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宋理宗终于认可朱熹的才华,赠其太师称号,并追封信国公,后又改封徽国公。
……
这就朱熹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生,很多人说他是死前严重被低估,而死后又严重被高估的一位圣人。
他到底是明理大家,还是伪善小人呢?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看法。
在我看来,现代人对朱熹理学最大的反感是其提倡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以及被误解的“私生活”,私生活暂不说他的真实性,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被很多人曲解的。
很多人看来似乎他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人欲,不允许人有七情六欲,尤其还有他提倡支持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臣民听君王的话),父为子纲(子女听父母的话),夫为妻纲(妻子听丈夫的话),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五常到没有什么,主要是三纲,为什么说他是伪君子,因为他自己也做不到“三纲”,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于是他的理论被认为是禁锢人在思想上武器,被黑了800多年。
其实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告诉人们不要有过度的欲望,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以追寻一种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从他的“格物致知”也能理解一二。
不管怎么说他的理学思想还在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得以被更多人接受的,并在宋理宗之后的王朝,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制度,都处于理学的笼罩之下,成为帝制时代的中国赖以延续的路径。
朱熹在元明清的史料记载中都享有极高评价,从中也可以看出朱熹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评价其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还有清朝康熙皇帝评价说: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以及在康熙年间,朱熹还被康熙帝列入孔庙大成殿十二哲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位与孔子处于不同时代,但被列入十二哲人的圣人。
当然上以面也是关于朱熹很少一部分的解说,当你了解的越多定会发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真少不了朱熹。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