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周记|五过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周记|五过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原创 心外无物 小焱的理想国
继3月17日暂时告别三年的小篆临习后,又回到了颜鲁公楷书这个大本营。毛边纸用了四年多,有点体验疲劳,让师父推荐新纸,他竟叫我用废报纸练,我谨遵师命托老妈在家给我收留一摞。年后带了来,一直用这个写,还怜惜纸张,两面利用。厚厚一摞报纸写了两个月也用完了,不知不觉《麻姑仙坛记》已临过五遍。
这两天又叫师父推荐新纸,他总算给我推荐了一款宣纸,竟然700张起售。师父声称这款纸可以训练我的控笔节奏,更好得观察笔画细节,700张纸下来必定有所助益。发货特别快,只隔了一天就到了,又可以接着临帖。今天试写了4张,对新纸的触感有一种很清晰的印象浮现在脑海里。作业纸发到书房,师父也问我对新纸的感觉,我说新纸用起来手感确实不一样,之前的报纸要么比较滑要么比较软,滑的纸不太吸墨软的纸能完全吸住墨。新的纸纹路感很强,夸张一点说像是细密的“刀片”,笔毫刮过去触感强烈,墨汁被牢牢锁在纹路之间,不洇墨,笔画的走势和运笔痕迹可以呈现得很清晰,考验用笔考验手上功夫。每当换了不同的工具,笔、墨、纸,亦或换了不同的帖,总有新的感觉,这像是给寻常平淡的临帖增加一些乐趣,一点调剂。接触的物件多了,也渐渐能感受到不同,区分出特点的差异,确实是挺好玩的体验。
师父说书法不一定能为生活赚钱,但一定可以为人生加分。两年前他在杭州策展,嫌隙之时和同在杭州工作的立雷兄于西湖苏堤边上畅怀坐谈。立雷兄谈到一个人把一件事做深了,这件事本身会养人,意及可以温润人的性情,丰盈精神涵养。师父很认同,他相信功不唐捐,做任何事都有相应的回报。他在对我们分享这个小故事的时候,我也有所感,我说我也感觉到了练字多年对性格上的影响,更沉稳,培养出了更容易形成习惯的能力,只要认识到一件事的好处和重要性,我就能很快变成习惯。
所谓做深,我想第一方面一定是建立在对一件事的钟情之上,职场称之为敬业。确立了钟情,你还要逐渐发掘这件事的深厚内涵,在加深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敬畏并提高自身的要求和标准,起码就事件层面扩展自己的心胸和格局。认知和标准高了,自然就走在了通向山顶的路上。
我对《麻姑仙坛记》的认知到目前来看可以算得上发展性的。刚开始接触颜鲁公的书帖,师父就直接推荐这本给我,并作为我的开门和入门帖。当时对帖子的印象是空白的,只是知道要临习,练习颜楷笔法。后来天公作美,书房齐聚广州,师父把墨师姐珍藏还未拆封的颜真卿书法全集拿出来现场带我们对比他不同年限的作品之间的差异,道明《麻姑仙坛记》作为承接年轻又接续成熟的重要地位。
再至后来去上海博物馆看宋元古籍展,《麻姑仙坛记》作为重要的法帖赫然立于展厅中央,那密密麻麻的字迹组成的碑文穿越千年屹立眼前,一种高大雄伟的感觉笼罩周身,更加深我心中对他的敬畏。
尽管临习《麻姑仙坛记》不久师父就叫我去篆书里寻颜楷的根,并且一去就是三年。得以回归之后,还是一心念着这本帖子,不仅因为他是和我最熟悉最亲切的,更因为他的形象已然和当初有所不同。现在我不光能看到笔画背后的一些法度,更清楚归根究底要学习的是颜鲁公立于翰墨长河永恒的气魄。师父说我既然已经成功地把书法培养成了一个爱好,那就应该有更具系统性的目标了,比如一个一两年,甚至是三五年的书法学习规划。我想,立足于认知,我要专注先把颜楷的架子搭好,再不断深耕。进步在于自己对目前的笔法和结构都不满意,而有向前的动力。我并不怕自己写得丑写得不好,只怕看到问题不能得到改善和优化,从篆书的学习过程得知自己有把字写好的能力,并且具备了埋头苦练的务实精神,写到让自己满意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我也享受这样的过程。带着对自己的信任和不满足一路往下走,时间会回馈所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