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1519年前这块书法鲜有报道、见到的人极少,近期才重见天日,稚拙代萌、雄浑大气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1519年前这块书法鲜有报道、见到的人极少,近期才重见天日,稚拙代萌、雄浑大气,一经出现即引起临摹者关注,实为魏碑正品
原创 书童 书法可循
魏碑极品、原大拓片、简体旁注、适合临创
这就是鲜有少见且特色显著的《元始和墓志》。
刻制于北魏的正始二年,也就是那一年中的11月18日。这块碑高47厘米,宽44厘米,厚度是14厘米;上面刻字的部分高度是43厘米,宽度是40厘米。它是由青石制成的,但是上面的盖子已经遗失了。碑面上刻着18行字,每行19个字,总共有319个字。
字的周围还刻了直线组成的方格。这个墓志碑的四边稍微向内凹陷,使得整个碑面形成了一个凸起的平台形状。这个志碑现在被张先生收藏。根据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的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番禺的叶誉虎(恭绰)曾经收藏过这块石碑。但是不久后,因为叶誉虎南迁并变卖家产,这块石碑就被经营当铺的张先生的祖父买下了。
之后的近百年里,这块石碑一直在张家,而且之前都很少展示给人看。新中国成立后,这块石碑就被张先生继承了。在特殊年份期间,张先生为了保护它,将它砌入了墙中,所以业内的人都不知道它还存在。近期重见天日后,引起诸多名家关注,临摹者众。
碑文原文:元始和,字灵光,河南洛阳人也。大魏景穆皇帝之曾孙,故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领护西域校尉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汝阴王赐之孙,冠军将军骁骑将军逞之元子。春秋一十有七,以正始二年岁在乙酉七月十二日寝疾薨于京第。即卜其年十一月十八日迁葬西陵之北岗。唯光天戚至重,皇室懿近,行超清韶,睿量自远。风节侔于古览,雅操标于皇代。
凝志陵松,忠嘉曒见,秉文之举,才溢于杨向;执武之筹,谋腾于韩白。德可以范时,威足以摧敌,而昊天不吊,奄臻薨徂。慈亲悲怜,如不胜同气,号忆以自绝。国人愍悼,寓内痛惜,故刊名建志,而铭斯德。其辞曰:邈矣灵化,谐阴调阳,覆载大魏,诞育英良。挺哲冲邃,仁德遐芳,神凝内显,体睿外彰。
识达今古,澄鉴是常,文艺颖世,声振帝乡。秀如不实,玉质摧亡,皇家缺晖,庶室绝光。父母号庭,弟姊悲当,宗人泣痛,行路涕怆。四海凄泪,八表悼伤,咸哀贤丧,永背世昌。
为深入了解该志文,增加一些时代背景和人物故事的“字外功”,特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解释如下:
元始和,字灵光,是河南洛阳人。
他是大魏景穆皇帝的曾孙,也是已故的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领护西域校尉、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汝阴王赐的孙子,冠军将军、骁骑将军逞的嫡长子。
他在十七岁那年,于正始二年(乙酉年)七月十二日因病在京城的家中去世。随后,占卜选定在同年的十一月十八日将他安葬在西陵的北岗。元始和天资聪颖,深受皇室器重,品行高尚,才智超群。他的风度节操可与古人媲美,在当世也堪称楷模。
他志向坚定,忠诚可嘉,文采飞扬,才华超过杨修和向秀;武略卓越,智谋堪比韩信和白起。他的德行可以规范世人,威名足以威慑敌人。然而,上天不怜悯英才,使他英年早逝。
他的母亲悲痛欲绝,几乎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他的兄弟姐妹们也是悲痛欲绝。全国上下都为之哀悼,感到痛惜,因此为他刻名立碑,以铭记他的美德。(续)
碑文写道:元始和灵化高远,调和阴阳,他降生于大魏,孕育了英才。他聪明睿智,仁德远播,内心凝聚着智慧,外表彰显着睿智。他博古通今,洞察世事,才华横溢,名震京城。
然而,他如同不实的秀花,英年早逝,如同美玉碎裂。他的去世使皇家失去了光辉,使家族失去了希望。他的父母在庭院中悲号,兄弟姐妹们悲痛欲绝,宗族的人们泣不成声,路上的行人也为之悲痛落泪。
四海之内都充满了哀悼之情,全国上下都为他感到惋惜。大家都为这位英才的逝去感到悲痛,永远地失去了他,也失去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笔法雄强峻拔,结构紧峻
元始和墓志的笔法雄强峻拔,多侧锋切入,捺多重顿疾出,点画棱角分明,粗细对比强烈,刀刻意味浓重。这种笔法使得字体显得刚劲有力,气势雄奇。
结体紧峻,转折之处斜笔直切,沉着劲重。这种结构处理方式使得字体结构紧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用笔方中寓圆,方圆兼济
用笔既有稚拙代萌的一面,也展现了雄浑大气的格局。这种笔法融合使得字体既显得古朴,又不失大气。
可以明显看到在方正的笔画中蕴含了圆润的元素,使得字体既不失规矩,又显得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