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原来这才是真实的《祭侄稿》,深藏敦煌1000多年,揭露颜真卿书法不传之秘,可惜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祭侄稿》,深藏敦煌1000多年,揭露颜真卿书法不传之秘,可惜被法国据为己有!
原创 寒雪 书法功课
王羲之在书坛的地位备受尊崇,被誉为“书圣”。尽管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评价和古代帝王的推崇,但对他的批评也存在。
唐代张彦远和韩愈对王羲之的书法提出了质疑,日本则认为颜真卿的水平超越了王羲之。颜真卿以雄健高古的笔法开创新风尚,其作品《祭侄文稿》在情感深度与视觉冲击力上更胜《兰亭序》。
在日本,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遭遇挑战,而颜真卿的书法被认为是超越王羲之的杰作。
颜真卿,这位被誉为书坛“亚圣”的书法大家,以其雄浑的笔力和高古的风格,打破了唐代初期书坛流行的柔美风气,引领了一股新的风尚。
《兰亭序》与《祭侄文稿》分别被誉为“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行书,他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魅力:《兰亭序》以其潇洒流美的线条著称,而《祭侄文稿》则以纵笔豪放、气势磅礴的笔墨,深深触动人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祭侄稿》的创作背景更为感人,是颜真卿在得知侄子颜季明头颅被找到后,悲愤交加之下完成的杰作,其真情实感和视觉冲击力,使得这件作品在书坛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祭侄文稿》的流转历程颇具传奇,目前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
早在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意外发现《祭侄文稿》残卷,其书写之真实自然,透露了颜真卿书法的深邃奥秘,尤其是对篆籀笔法和折钗股、屋漏痕的精湛运用,展现了非凡的书法造诣。
此稿在用笔上逆锋而发,中锋运行,收笔沉稳,转折处以圆弧处理。《祭侄文稿》中的点画虽纵放却不失厚重,通过中锋用笔、横轻竖重以及撇轻捺重的技法,赋予了作品浓厚的篆隶古风。
结体多变,随势而变,此作批改与重写的痕迹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一残卷所展现的气韵生动,即便是书法巨匠王羲之也难以企及。
此文物还留有用笔练习《兰亭序》的痕迹,作为书法草稿,它未经繁复修饰,专注于笔法变化与书写衔接的精到表现,对研习书法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遗憾的是,在清末时期,珍贵的《祭侄文稿》因朝廷的保护不力,被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偷盗至海外,现作为文物编号4764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这件作品展示了颜真卿书法的原始魅力和自然之美,是学习其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值得我们细致临摹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