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宋代的游鱼够我学一辈子!

标签:
书法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宋代的游鱼 够我学一辈子!
原创 南中侠客 南中绘境
绘画考古·南宋绘画计划
(第六篇)
藻鱼题材,写意言必称八大,没骨多言恽寿平,虽各有千秋,殊不知,这些大家都取法于宋代,因宋代绘画至今鲜活生动。
宋代的绘画无意于让人看到笔墨,其呈现的是自然,是让观者忘掉笔墨本身,就像一个好的演员让人忘记演技而代入故事与情境。
南宋的院体画是此意,而山水已有笔墨的突显,如马夏,尤夏圭山水颇具代表;又如马和之、李嵩笔墨已极具高度,但仍是绘自然之境为旨归,笔墨之事自荆浩提出至南宋三百年,其间政事诡谲,战事频仍,但并未阻挡绘事前进。
鱼藻题材五代已具成熟之貌,直到南宋可谓登峰造极,佚名的《三鱼图》不足盈尺,而其所绘颇为细致,同时代赵克夐xiòng的《藻鱼图》从鱼眼的透视与塑造上看不及《三鱼图》,这里我们用几张对比图观察细微的差别。
左为赵克夐,右为《三鱼图》,皆为俯瞰正面鱼头,左图墨色分染较浑,右图分染清爽;左图眼黑造型较圆,右图眼黑呈长条椭圆兼带方形,一个是因为俯瞰带来的透视,另一个是画家对物像的精细观察,右图的眼睛有“形”的意识,而左图就随便许多,以至于后世的画家点鱼眼多是圆点成为一种装饰主义。
鱼头到鱼身的线条理解,右图高于左图,右图鱼的身微微转折如书法捺画不露痕迹;左图则一味圆滑,没有边缘线的意识,在形上简单而不耐品。
我们再看真实中的俯瞰鱼头,以及其眼睛的厚度与形状。虽是大鱼,但理相同,要知道小白条更难观察的细致,这里不得不佩服《三鱼图》作者的高超。
左为赵克夐《藻鱼图》局部,右为《三鱼图》局部
如果说俯瞰的鱼眼还只是细节与图形的区别,那么这里画家真正的差别就凸显出来了,侧面鱼头的透视以及背后另一只眼睛轮廓的显现,左图只有一只眼睛,并且眼廓的分染太圆而失了形,鱼头平滑,另一只眼睛不露分毫。右侧佚名所画鱼眼朝下看,是因为整个眼廓的转动,这转动是因为对眼廓形体的多分染与塑造到位所致。另一个高明处是鱼头上扬,绘出另一只眼睛的轮廓,这样的处理会让鱼“游动”起来,不仅是物理状态的游,且是绘画上的动势,让鱼鲜活灵动。
另外墨色的变化与结构的微妙衔接,佚名处理可谓匠心独运,人们认为写意难于工笔,这是个误区,看上图两幅画对鱼的分染,墨色的渐变右侧妙于左侧。
细节里的美术史,工笔要分出技巧、品格、认知高低,也需要我们明察秋毫。
被钓起的小白条身体微有翻侧,仔细看眼黑的边缘线有方的形态(多个转折),另只眼睛露出些许轮廓,但因被吊起,整条鱼背线条平滑并未有动势。
南宋 周东卿《鱼乐图卷》局部
注意看周东卿的鱼眼是整体塑造,是有形体观察与意识的。
左图为明代缪辅《藻鱼图》局部
右图为南宋陈可久《春熙水族图》局部。宋人明察秋毫,鱼眼的结构、厚度被描绘出,鱼眼能动并非眼黑可动,明人传承宋人,承其形式而失了精神,走向矫饰主义,在这点上,明代画家已落下乘。
格物致知,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说并不过时。
南宋的五百年后,江户时代的葛饰北斋画了《鱼乐图卷》(上图),传习了明人的图式,而彻底走向平面。其在浮世绘上大放异彩,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受其影响。
这个局部对比图,给诸位留个作业,仔细观察,看看眼力是否提升。
三鱼图
南宋 佚名 费城艺术博物馆
页 绢本 设色 22.2x22.9厘米
藻鱼图
南宋 赵克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绢本 设色 22.5x25.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