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楼兰发现200多幅真迹,还原魏晋真实用笔,比《兰亭序》更值钱

标签:
书法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楼兰发现200多幅真迹,还原魏晋真实用笔,比《兰亭序》更值钱
原创五体八法
《鬼吹灯》惊悚的寻宝故事,民间流传的古城消失之谜,以及意外发现的楼兰女尸,皆为这座楼兰古国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其实抛去民间传闻,楼兰乃文化交流的中心,《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
汉朝时期,楼兰古国的人口数量超过1万,后来丝绸之路兴盛,楼兰更是成为“交通要塞”,商贸流通发达,除了丝绸、香料、陶瓷等物品,大量的官方文书也流入此处,公元1899年至1902年,瑞典的斯文·赫定进入沙漠探险,意外发现楼兰古城,并在古城的废墟上,找到很多陶器残片和丝织品。
同时他于城中,以及城外古墓挖出魏晋时期的文书,将其带回欧洲解读,此消息一出,许多考古队、探险家去往楼兰古城,而1906年至1914年,英国探险家跟日本的橘超瑞,经过数日搜寻,于一片垃圾堆,发现了大量的文书真迹,其中就包含著名的《李柏文书》。
1980年中国考古专家,再次进入楼兰,经过漫长的发掘,最终搜寻残纸数量292件,经专家详细研究,残纸时间跨度较长,最早追溯到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最晚至十六国前凉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内容涉及朝政、经济、屯垦、文化、交通等各方面。
除了相关文书,部分残石乃私人信件,可谓还原魏晋的真实用笔,关于魏晋时期的书法,后世基本取学钟繇、王羲之等名家,因为他们继承正宗技法,用笔体系完备,艺术风格多样,而且王羲之誉满天下,无论学不学书法,皆知晓他的名号,因此这一系列名家,成为魏晋书法的主要代表。
不过依靠水平分析,楼兰残石完全不逊于“王书”,用笔干脆利落、灵巧清晰,例如《十二月残纸》中的“情”字,融合波挑之法,虽墨色浓厚有力,但点画形态起伏有序、盈润曼妙,既蕴含古拙质朴的天然之美,还不乏流畅连绵的灵动感,艺术质感更丰厚。
由于残纸时间跨度偏大,字体呈现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比方看《三月一日残纸》,能看出多重字体、用笔方法的堆叠,前半部分行笔从容自如,具有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极尽自然畅达之象,但后半部分的结字呈现隶意,气韵偏古雅,由此为书体演变的过程,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而且根据艺术价值分析,楼兰残纸数量庞大,字迹墨色清晰,乃罕见的纸本真迹,还原最真实的书写状态,甚至残纸中的《急就篇》,经专家鉴定,乃当时识书、练字的范本,亦是最早传入新疆地区的幼童读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们比《兰亭序》更值钱。
您对《楼兰残纸》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