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临《兰亭序》,一股刀刻味

(2024-05-20 16:00:27)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铎临《兰亭序》,一股刀刻味




原创 寒雪 书法功课 

米芾这幅作品中的“八面出锋”,是视觉上的一场盛宴

书法艺术领域内,众多名书家的作品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可能不如学生作业般整洁美观。

例如,近代书法家谢无量、徐生翁等人的作品,其笔触简朴,似乎与小学生的书写相似。

然而,在达到高度艺术境界后,这些艺术家追求的是笔墨间的气韵生动,而普通人往往注重于外在形态上的美感。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临《兰亭序》,一股刀刻味

书法大家王铎对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临摹,尽管该临摹水平卓越,却在非专业书法爱好者中被贬低为“婴儿体”。

《兰亭序》作为行书领域的巅峰之作,自唐代以降,无数著名书法家皆致力于临摹和学习该帖,其中流传下来的临本众多,包含著名的“神龙本”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摹版本,名家所临摹的《兰亭序》超过百种之多。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临《兰亭序》,一股刀刻味

在审视临摹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无一能与原稿在字形上达到近乎一致的相似度,每个临摹者的表现都体现了“形不似而神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临摹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的是超越字形,追求神韵的学习过程。即便是原作者再次创作,也无法复原到最初的形态。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临《兰亭序》,一股刀刻味

因此,临摹的艺术并不局限于对字形的模仿,而是需要从三个维度深入探索:运笔技巧、字形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整体布局和节奏。掌握了这三大要素,方能触及原作的艺术技巧,此时表面的相似与否已非关键。

真正的学习在于灵活地吸取精华,即所谓“活学”。相反,那些固守于字形状似的临帖者虽然能够精确复制,却往往不能脱帖进行独立创作,这种僵化学习方法称之为“死学”。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铎临《兰亭序》,一股刀刻味

王铎的临摹作品《兰亭序》,虽在内容上与原作相同,却在形式上展现了明显的差异。深入分析其技法体系,可见王铎借鉴唐朝书写规则以重构晋朝的经典。

他改革了用笔技巧,采用“藏锋转折”取代“一搨直下”,并用“方折铺毫”替换了“篆籀绞转”,使得笔触更显生动且结构坚实。字形处理上,王铎巧妙利用倾斜与疏密对比,赋予作品更多变化和动感。

该卷轴是王铎1636年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王铎对《兰亭序》精神的理解,还反映了他对晋朝书法风格的深刻洞察。

与唐人摹本的细腻雅致相比,王铎的笔法增添了几分力度和硬朗的刀刻味,透露出《圣教序》的影响。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不妨也是对古典传承的一种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