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什么是篆箍气息?为什么说学书法不知篆瘤之变,终是俗格?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什么是篆箍气息?为什么说学书法不知篆瘤之变,终是俗格?
来源:书法训练营
明代书家丰坊说过: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瘤,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嘴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
《中郎贴》、颜鲁公《争坐》书有篆瘤气象,乃其证也。
篆瘤气息是书法雅与俗的重要区别,古人都非常重视书法中的篆瘤气息。
学书法的朋友,或许都听说过"篆瘤气息"的说法,但到底什么是"篆箍气息",很多人却没真正搞明白。下面嘉强就具体和大家说说这个问题,一文带你彻底搞懂篆瘤气息。
所谓篆瘤,是如楷书、隶书一样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对字体的一种称谓,也可以叫篆瘤书,只是现在简略了只称篆书而已。
下面,嘉强就展开来谈谈什么是篆箍气息,为什么说学书法不知篆瘤之变,终是俗格。
什么是篆箍气息
篆瘤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就秦之前的文字,也叫瘤文,名称来自周宣王时期的太史所作的《史瘤篇》,所以叫作瘤书或瘤文,《史瘤篇》一共有15篇,是那时的识字启蒙书,是那时比较规范的字了,所以瘤书就是相对比较规范的大篆书。
秦代实行"书同文",史官们就在瘤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整理,变成了统一的小篆书,所以小篆书是在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在我们所说的秦篆其实就是指小篆。
所以,我们常听到的"篆瘤"二字就是先秦和秦代篆书的统称,简单理解成篆书就可以
了。
不管篆还是瘤,那时都是铸造在青铜器或镌刻在石器上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线条都是非常的雍容圆润。
随着长时间的风化,大自然也给这些青铜器或石器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显得更加凝重苍茫,那种奇崛古朴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无穷的拙趣,给人无限的艺术美感,这就是篆瘤气息。
书法不知篆瘤之变,终是俗格
傅山说: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上文中的"阿堵"就是现在"这个"的意思,傅山说的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楷书,其实适用于楷书、隶书和行草书。
傅山的这段话嘉强用自己的理解引申进行简单的解释:学书法必须知道篆瘤之变,否则写出来的字终是比较俗气的。
学书法为什么要知道篆瘤之变?嘉强总结了两个方面,一是字的质量,二是字的来源。
首先讲讲字的质量方面的篆瘤之变。
唐代书家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
意思就是篆书要写得婉转圆通,篆书重在筋,而筋则怕松弛和着急,要写出力量感来。篆瘤代表着包世臣所说的"圆劲满足",行笔以"锋直行于画中",这就让线条更加的淳古劲逸,也就是让书法的线条及字形更有高古气息了。
其次再讲讲字的来源方面的篆瘤之变。
我们来看看"左"、"右"二字,这两个字虽然都有一横一撇,但写法却是不同的,嘉强在平时测试时,很多人写这两个字都是先写横画再写撇画,其实是不对的。
假如对篆书有所了解,就知道"左"字是先写横画,再写撇画的,这是与汉字的演变有关的,"左"字是是先把上面的笔画打开变成横画,再来一个长撇。
而"右"字则是先来一个短撇再把横画打开变成先撇后横,而且撇画要写得短一些。当然,嘉强这里并没有说"右"字先写横画是错的,只是说先写撇画是比较顺手,也比较符合汉字演变的规律。
这里嘉强附带插一个关于汉字的常识,东汉许慎总结汉字的造字特点时提出了"六书"一说,所谓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称为"四体",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
法,称为"二用"。总结一下,假如说一个人连这个汉是怎么来的,如何体现这个字的质量都不清楚,你说他写出来的字能高雅吗?嘉强认为高雅不到哪里去,或许更多的是俗气。所以,嘉强说书法不知篆瘤之变,终是俗格。
结语
历代书法家都是非常重视篆瘤气息的,我们看到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大家的字都是透露着非常浓厚的篆瘤气息,这也是他们的字能留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陈嘉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