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柳公权“心正笔正”的典范之作,不愧是楷书“终结者”,随便一个字后人都难以企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三余书社:
柳公权“心正笔正”的典范之作,不愧是楷书“终结者”,随便一个字后人都难以企及!
楷书是当今使用最广泛,也最普及的字体,它有着超过2000年的历史,从隶书中脱胎而来。
自曹魏太傅钟繇开始,楷体逐渐走向成熟,经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北朝无名书家以及智永等人的推动,到唐朝时已经较为成熟了。
有唐一代是这一字体的全盛期,法度完全确立,风格已然形成,后世再有学楷书者,莫不以唐人为师。
如今我们所说的“完美楷书”,基本上指的就是“唐楷”,很多书友入门字帖也都是唐人楷书,其中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家最多。
学界将柳公权称之为“唐楷集大成者”“唐代最后一位楷书大师”,有网友也把他誉为楷书的“终结者”。
首先,他吸收魏碑南帖楷书、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李邕诸家笔法,化为己用,用笔最为严谨工致;其次,柳公权的字瘦硬刚健,笔笔有来源,非常考验学书人的基本功。
而且,“楷书四大家”的影响力也以柳公权为最,“宋体”“仿宋体”是以“柳楷”为基础的,而且像“宋四家”、赵子昂等不少大师,也都受到了柳氏的影响。
早在唐代,他的楷书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据《新唐书》记载,连皇帝看了他的字都“上瘾”:“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唐穆宗曾经问柳公权用笔之法,他回答道:“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在此基础上,他为君王进献了一部“心正笔正”的典范之作——《九疑山赋》。
九疑山是上古贤王舜帝驾崩之地,后人常将这个地方与国泰民安、追思贤人联系起来。这件书法是“柳楷”经典之作,学界更是称之为“柳公权‘人书俱老’之作”。
《九疑山赋》完成于唐会昌四年(841年),是他64岁时的作品,比《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略晚,用笔更加成熟,风格也更加鲜明。
《九疑山赋》共600余字,字径约2.5厘米。起笔或藏锋、或切笔,力道充沛,处理精细到位,入纸后顿笔回弹,有明显的衄挫、调锋动作。
行笔中锋为主,笔画瘦硬清健,有“扛鼎”之力。转折以方为主,但不失灵巧,勾挑自然,轻重对比明显。
结字中宫紧实、四面开张,形成内紧外松的形态,重心稳、左右高低错落,静中有动、实中有虚,骨肉匀称。
《九疑山赋》法度森然,每一笔都有来处,蕴含着最正统的楷法,是我们提高书法用笔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