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達堂存札選刊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達堂存札選刊
来源:編輯部 名家翰墨 翰墨軒
馬公國權擅金石篆刻之學,尤邃於章草硏究。以學問之故,與碩彥函書問難,由是積久成多,而未及身處理。今者馬公哲嗣達為世兄深感先人手澤,守祕非宜。高人論藝,每多美玉精金。於是交付習文、新偉整理,編分圖版及釋文兩冊,共收信札三百六十餘通。敬饗讀者。
《達堂存札》
商衍鎏
商衍鎏
商衍鎏(一八七五—一九六三),字藻亭,號康樂老人。廣東番禺人,祖籍鐵嶺,隸正白旗漢軍。清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探花。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工書法。著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商衍鎏詩書畫集》等。
商衍鎏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弟鑒:請刻圖章,倘能於星期日刻就交來至感,以港人求書者專要科名章,因是題書面,而我存章大小皆不合故。瀆神不安,諒詧,拜謝無既。此頌撰綏。
商衍鎏。一九六一、 十、十二。
葉恭綽
葉恭綽
葉恭綽(一八八一—一九六八),字譽虎,號遐庵。廣東番禺人。解放前官至交通總長,解放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北京中國畫院院長。著有《遐庵詞》《遐庵匯稿》《矩園餘墨》《遐庵清秘錄》《遐庵談藝錄》等。工書畫。
葉恭綽致馬國權手札
惠示祗悉。書簽奉上,近目力腕力均遜,怕寫大字聯,或改為單條何如?送黎等各印章,實祗須黃、王二人。入一書,茲已付刊,不及補入矣。穗垣書法發展甚可喜,但宜從腕之運用注意,又篆隸章草均可提倡。未知有何傑出人物否?便中祈示為幸。此復國權同志。遐翁。八月十八。
沈尹默
沈尹默
沈尹默(一八八三—一九七一),號秋明,齋名秋明室。浙江吳興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擅詩詞、工書法,著有《秋明集》《秋明長短句》《二王法書管窺》《沈尹默論書叢稿》等。
沈尹默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先生大鑒:前由天馬夫婦交來白糖兩斤,厚貺謝謝。承詢孫虔禮《書譜》序文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兩語意義。此事須從實踐中檢驗始能體會其正確意義。就是說與腕運有關,若臂不能很好靈活運用,即不能使筆毫四面變換,著紙不能臨機行墨,則墨汁常聚在一邊,就沒有燥潤濃枯之分了。試取前人墨跡細玩即可得明證。我平日斤斤於執筆運腕之合理使用,就為得要這樣做。率復,即頌健安。尹默。十月十八日。
沈尹默題硯銘
翻起墨池龍,驚動文林馬。火捺青花備眾妍,西洞之佳者。唐楷或研泥,漢隸應磨瓦。青石吳興炫晉賢,不及端溪也。戲用稼軒《卜算子》詞韻為國權兄題,尹默。
郭沫若題跋
郭沫若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字鼎堂。四川樂山人。政務院副總理、中國文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有《郭沫若全集》行世。工書法,尤善行草。
郭沫若題刺鼎
刺鼎。此鼎為容希白教授舊藏,今已獻於公家,器型典雅,文字秀整,銘中有昭王,乃穆王時器。一九六六年春為國權同志題此。郭沫若。
鈐印:郭沫若
馬公愚
馬公愚
馬公愚(一八九〇—一九六九),原名範,號冷翁。浙江永嘉人。出身金石書畫世家。與兄孟容號為「馬氏雙璧」。工書善畫,亦精篆刻。
馬公愚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同志:五月廿四日奉函,經月未得復,正深懸念,今讀六月廿二日手書,欣慰不可名狀。承示書品發行處,至感,但恐過期雜誌難以購到耳。賤軀經數年休養,精神稍復,承關注,至謝。茲附呈最近攝影一枚,即希賜存,足下如有近照,甚盼兼貽一幀,不勝感幸。大公報「藝林」負責人是否陳姓,愚向未熟悉,匆率不盡,即拜近綏。公愚頓首。
容庚
容庚
容庚(一八九四—一九八三),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燕京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富收藏,精通古文字、考古、金石諸學,工書畫篆刻。著述有《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頌齋述林》等。
容庚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兄:頃接子期兄來函,云作有《三代吉金文存釋文》,近由兄幫忙擬在香港出版,囑書一封面寄上。茲書就附呈。弟年已八六,《叢帖目》如有銷路,尚希望其早日印行,乞兄代催為感。此頌旅安。
弟庚上。五月廿八日。
囑題印稿,內子現在始交來,俟題就再寄上。
潘天壽
潘天壽
潘天壽(一八九七—一九七一),字大頤,號壽者,齋名聽天閣。浙江寧海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書畫、篆刻,工花鳥、山水。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等。
潘天壽致馬國權手札
久不彈此曲,偶爾奏刀,誠所謂老眼昏花手僵意澀,不知是何體態矣。希有以教我。國權先生左右。壽手啟。五月廿五日。
鈐印:潘大、潘天壽印
王个簃
王个簃
王个簃(一八九七—一九八八),名賢,號个簃。江蘇海門人。吳昌碩弟子。擅書畫篆刻,著有《个簃印存》《霜荼閣詩集》《王个簃隨想錄》等。
王个簃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老弟台鑒:近來在寓,每日小登山,身體甚健,但酬應較忙,亦不以為苦。你郵寄春大衣及背心各一件,盛情甚感。最近友人為虛谷上人重營墓兆。因他與缶師交誼較為深厚,囑共參加掃墓,余囑八兄公助前去,曾賦詩七絕一首云:梅花深處餘香在,鄧尉超山一例同。書畫流傳千古事,高標緬想意無窮。錄奉,尚希哂正。王个簃頓首。癸亥清明節。(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
吳昌碩題个簃印存
个簃印存。啟之大弟印學,獨開門徑,鑄不鈍行筆無纖意,真英年獨步也,欽佩欽佩。丁卯初秋,吳昌碩八十四。
弄石樂何如,盤中比瀉珠。蟲魚天不老,瓦甓道之腴。鋌險醫全局,塗歧戒猛驅。漫誇秦漢筆,書味出唐虞。獵碣春秋日,王郎食古時。龍吁迷鑄鑿,駝鈕別蠻夷。老學師何補,英年悟最宜。蟾蜍依少室,風格太離奇。丁卯七月,吳昌碩年八十四。
鄧散木
鄧散木
鄧散木(一八九八—一九六三),號糞翁。工書畫,善詩文,精篆刻。著有《鄧散木詩詞選》《三長兩短齋印存》《糞翁印稿》《書法百問》《篆刻學》等。
鄧散木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同志足下:奉教並寄來日紙收悉一一,此紙極細致可喜,尺幅甚長,如摺成書冊,或過於橫闊,並不好看,且顯笨拙,故弟意不如仍寫作手卷,比較大方。惟日來苦無暇,當俟少間報命如何?率復,即頌近好。弟散頓首。四月十六日。
王蘧常
王蘧常
王蘧常(一九〇〇—一九八九),字瑗仲。浙江嘉興人。沈曾植弟子。歷任交通大學、無錫國專、復旦大學教授。著有《禮經大義》《先秦諸子書答問》《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等。工書法,尤擅章草,別樹一幟。
王蘧常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兄:手示祗悉。大稿僅看六十餘葉。因寒舍遭劫,所藏無幾,印證為難,但有書可考者,一字不輕放過,常翻數種書而後定。又,字下數號與資料目錄數號多不相應,憑記憶檢帖改正。竊意取材必用善本,如《月儀》欝岡翻刻極差,應用宋秘閣本;《出師頌》佚名所謂隋賢本者多失真,應用墨池堂祖本,《日本章草編》有之。又應儘量取《急就章》為全書冠冕,因後人草法多淵源於此也。明清人可少取,近人尤宜慎擇。茲先寄上五十葉,即第一次寄來者呈政。意在訂正,未及草變,恐與尊旨有逕庭也。惟思大稿已近殺青,更動太多,寔不可能,或作校勘記附後如何?至草變源流,如有所見,自當標明。聞清人李古餘精研草法,有《急就章草法考》,惜未訪得。鄙體多病,承足下屢贈珍藥,感何可言!(丙種尚未到。)嘗謂壽蓀言,真可有恃無恐矣。近聞壽蓀以鄙書《急就》贈其弟鐵畊者轉贈足下,且以陳兼與題鄙為朱生子鶴題圖長跋一詩,即見於《書譜·書中知己小志》中者繫於後,並請兼與改老朱為富生。鄙未前知也。雖垂愛,亦太曲折矣。此問近祉。
蘧常手奏。四月十一。(一九八二年)
以後如有所需,可徑向鄙言可也。
方介堪
方介堪
方介堪(一九〇一—一九八七),齋名玉篆樓。浙江永嘉人。溫州博物館館長、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書協名譽理事等。善鑒賞,工書畫,尤精篆刻,以玉印、鳥蟲篆最負時譽。著有《秦漢封泥拾遺》《漢晉官印考存》《介堪論印》等。
方介堪致馬國權手札
硯父兄道席:前天手書並蒙惠匯壹佰柒拾叁元,均在同時收到,感謝感謝。前示謂十印等惠潤壹佰柒拾元云云。初不注意,事後纔清楚其中有二印是你父子二人的印,也渥荷厚惠,心殊耿耿。我向不計較這些事情,例如丁輔之、大千、玉岑(稚柳之兄)、時希、唐雲、去非等諸老友,曾為他們刻過百餘方,或數十方,為數甚多,因為交誼深,都不收費,這是當時以刻印為生活困難情況下,也是如此,現在有諸位老友還健在的,如有所屬,仍然樂為照辦。你很淵博厚道,素所欽慕,而且還在薄技上幫過不少忙,是不會忘懷了的。所以今後對你父子與子玉以及他的子女等,如有需要,當一一照辦,決不受酬,應請垂察。屬寫尊著印譜序言,遲遲未報,實深歉歉。由於在運動中受過多次沉重沖擊,成為一個半殘廢者,目前雖已恢復名譽,但有許多存在問題,尚未落實政策,只有許諾而未見解決,所以心情不能平情[靜]下來,聊以薄技為解悶而已,工拙所不計也。若寫文章,四十多年未動筆,然你的才華,愫[素]所心折,我雖淺陋,一定會弄斧班門,以報知者,還希望再延一些時間,在心曠神怡時,當繕書呈政,以答高誼,幸垂詧之。天衡所寫書法科教電影稿,已經足下審閱,予以潤毫,則更完美矣,非常欣慰。「扶風」一印,未曾落款,望即退來補刻可也,或者別刻一方亦可,示復為要。承示「扶風」殳篆擬稿甚佳,今以薄紙擬成三印,以供參考。五月間將有扈[滬]杭之行,八月間可能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週年,杭州市委要搞一次紀念活動。届時如能實現,會通知你,如吸收新社員,當為介紹,未知同意否?念念。此致敬禮。
方介堪。三月廿二日。(一九七九年)
最近身體欠佳,只有上午搞二至四小時寫作,下午三時後來訪者越來越多,並且經常一天小樓客滿,影響寫作很大,奈何奈何。又及。這通信停停寫寫,竟達二天,可笑也。
顧廷龍
顧廷龍
顧廷龍(一九〇四—一九九八),字起潛。江蘇蘇州人。燕京大學出身。上海圖書館館長。著有《吳愙齋先生年譜》《章氏四當齋藏書目》等。工書法,尤擅金文大篆。
顧廷龍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學長:久疏箋候,時以為念。乃承存問,無任快慰!前蒙詢及銅器全形拓本事,我館未有入藏,敝笈有吳丈湖帆拓贈兩器,茲複印奉鑒。銘文均見《愙齋集古錄》,未複印。竊謂容師所印《善齋彜器圖錄》《頌齋吉金圖錄》等皆有全形,並有尺寸,可據以縮放,不知尊意以為何如?命題大著書簽,茲以涂就,請教正。
《章草字彙》不知已否完成?昔承屬序,迄未報命,但予未嘗忘懷,明年當寫以存念也。專此奉復,恭賀新禧並祝闔第康樂。弟顧廷龍頓首。十二、廿九。
錢君匋
錢君匋
錢君匋(一九〇七—一九九八)。擅書籍裝幀設計。三十年代創辦萬葉書店。解放後任上海音樂出版社總編輯、北京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西泠印社副社長等。工詩文,善畫,尤擅篆刻。富收藏。
錢君匋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兄:六月十六日、七月八日、九月七日三信均收到,以精神不濟,遲復為歉!寄回《董堅叔印集》一冊,亦經妥收。托魯光同志(為上海衛生局的負責同志之一)帶奉之拙刻印存,聞已妥收為慰,你托魯光帶下茶葉一匣,謝謝!石章四方,均收到勿念,一俟刻好,即行設法帶奉。朱其石師承吳昌碩,早歲風格極相似,中年以後漸變,晚歲自成面目。浙江嘉興人。山水、花卉亦精。字有鄭蘇堪(孝胥)風。蘇白住青島觀海二路53號,請去信向之索取印存及自傳,言係我介紹可也。
羅叔子已故,無法聯繫。其印存我處無之。周昌谷、陳大羽、侯福昌印我處也沒有。侯福昌患癌癥,已不能動。白蕉的印,雲叔處不知有否?以雲叔我處一年多不來,諒與我有什麽不開心,所以請你直接去問為上。來楚生印俟與推之見面時告之,請其考慮再借寄。童雪鴻、吳仲坰傳我亦無之,且未聞有傳也。陳子奮刻印,正好有人打了送我,今轉贈,請詧收。我的自傳,要寫千言,實在太長了,以後寫好另寄。此番復信遲遲,實在對所提問題無法答復,亦為一因也。寄來空白印譜及陳子毅畫贈魯光同志之畫收到,魯光今出差開[會]去,俟返滬後當代為轉交也。先此謝謝!關於褚禮堂(德彜)的印,友人有一譜,原印精拓,不肯借,但肯售,價為拾元,如要,請寄款當為代買。印稿十種附奉,請正之。專此即頌近好!弟君匋匆上。十月一日。
李可染
李可染
李可染(一九〇七—一九八九),江蘇省徐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著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等。
李可染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同志:多次手書和印章都早已收到,深情厚誼,令人銘感難忘。當時的情況是,我老病體弱,國家交給的任[務]較重,一些書信來往等事都無力顧及了。您的篆刻很有勞,有些我已在畫上應用。尊屬作畫,一定應命,但我最近又病,醫屬休養已廿餘日,未曾作畫,昔年石濤請八大作《大滌草堂圖》,七年才完成交卷,你的畫決不會要這樣長時間,俟我體力恢復,當製作奉寄請教。我病中作此短箋,一者請你[您]放心,二者向您深致謝意,並請您萬萬多加原諒。匆此,即致敬禮。李可染。九月九日。
謝稚柳
謝稚柳
謝稚柳(一九一〇—一九九七),晚號壯暮翁。江蘇武進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顧問,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文物局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組長,西泠印社顧問。擅國畫,工山水、花鳥、人物,精書法。著有《敦煌石室記》《敦煌藝術敘錄》《鑒餘雜稿》《謝稚柳畫集》等。
謝稚柳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吾兄:前在港良會,倏又數月,遙想近況安善,至用馳繫!上月曾來港一行,匆匆不及奉晤,下半年,或尚能來港小住,屆時當謀良覿也。《書譜》一冊承惠,至感!拙書小文殊不足道,並荷發表,深為慚汗耳。近來琐琐不得閑,鑒定工作,尚須兩年方能結束,年已八十矣,寒齋懸一聯:「何愁白髪能添老,須信黃金不買閑」,明人句。求閑真難,可笑。瑣瑣不盡,順賀新禧。弟稚柳手上。元月初二日。
關山月
關山月
關山月(一九一二—二〇〇〇),原名澤霈,廣東陽江人。高劍父弟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
關山月致馬國權手札
馬國權同志:來信早收到了,擱至今天纔奉復,請見諒!信中曾說枉駕敝寓,尤感不安!
可染同志和我均感身邊缺好的用章,如蒙抽空銘刻幾枚寄下應用,那就好極了。李老所求的內容和大小如另紙。我的則看你方便,名章、壓角章均要,印文、大小請你卓裁。其中最好代刻「七十年代」閑章一方。囑畫的事,當如命。匆匆草復,順致近好!商、容兩老見面時,請代致意。關山月。八月廿一日。
可染同志的章,希望你刻得粗狀[壯]些,並說石頭選購一般的就可以,多少錢以後奉還。
周而復
周而復
周而復(一九一四—二〇〇四),安徽旌德人。著有《上海的早晨》等。
周而復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先生:大札敬悉,閣下身兼編輯與教授之職,仍以餘暇從事書學印學與畫學研究,令人欽佩。前曾於報上不斷拜讀「篆刻家小傳」,想來著述甚豐,未識付梓問世否?《書譜》前曾拜讀,內容充實,為一嚴肅刊物,但久矣未見,不知編者易人,不悉個中底蘊。盜名欺世,每有所聞,先生如遭誣,擬否澄清?當然有錢有勢者,無所不為,倘若有權,更可橫行,一言九鼎,不可不防也。近年來集中精力撰寫長篇小說,其他方面如書法等,偶然為之,不過班門弄斧,不足登大雅之堂也。匆覆,並頌文祺。而復。一九九〇、六、六
小林斗盦
小林斗盦
小林斗盦(一九一六—二〇〇七),本名庸浩,日本埼玉縣人。書法家、篆刻家。全日本篆刻聯盟會長、中國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日本藝術院會員。
小林斗盦致馬國權手札
馬達堂先生尊前:覆啟,十月十七日已拜受貴著,忙中遲遲回信非常抱歉。八月八日難得和您見面暢談,欣慰之至。另外,拜受吳氏批註《古鉨彙編》複印件,獲益良多,一並深謝。晚輩的北京展,讓先生費心籌劃,實在抱歉。晚生已四十多年沒有創作書法作品,目前努力去創作。所以此次展覽的圖錄編輯可能會推遲,大致在展覽開幕前的十一月十九日纔能完成。因為篆刻幾乎都是展出舊作,所以沒有多少新意。按您在信中所示,整理好後給您寄出。十月十八日以來,一直忙於「日展」作品的評審工作,所以給您回信晚了,再次表示鄭重的歉意。匆匆拜呈。十月廿四日,小林庸浩拜上。(一九九四年)
程十髮
程十髮
程十髪(一九二一—二〇〇七)。上海金山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擅人物、花鳥,工書法。著有《程十髪畫選》《程十髪近作選》《程十髪花鳥習作選》等。
程十髮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老兄如握:今獲大翰不勝欣慰。此番西泠相左甚為遺憾。廣州深圳之行,不過有此想法,看來春節前後雜事堆積,不克成行矣,特奉告。
關於老兄推薦至中文大學教學一事,是否請校方與新華社李沖兄一洽,請他出面與上海文化局聯繫,這樣可能性較大。尊委大像待緩時當奉教勿誤,至請原諒。專此奉覆,敬祝闔府新年大吉!弟程十髮。一月四日燈下。(一九八四年)
我家電話:三七五〇七五。
王伯敏
王伯敏
王伯敏(一九二四—二〇一三),浙江台州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杭州畫院院長、杭州大學兼職教授等。編著有《黃賓虹畫語錄》《中國繪畫史》《中國版畫史》《柏閩詩選》等。
王伯敏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同志:十一月六日惠書,敬悉一是。賓翁墨跡,等兄用好寄還,不必急急乎也。我校出版之《美術學報》,第一期於十月間發行,諒已見到,內拙文《讀王充論畫札記》,請不吝指正。《美術學報》今後雙月刊,兄如有論述古今術之類的文章,歡迎寄給我們。拙著《中國版畫史》,內有多處錯誤,如果還未翻印,擬作些必要修改,若已翻印,也就算了,但不知港地什麽書店搞的,兄有無相熟,能否設法要到(或購買)一本。以此勞請,容後相謝。耑覆,並頌秋祺。弟王伯敏。十一月十日。(一九七四年)
鄭逸梅
鄭逸梅
鄭逸梅(一八九五—一九九二),江蘇吳縣人。上海文史館館員。文史掌故大家。著有《逸梅小品》《近代野乘》《逸梅談叢》《南社叢談》《藝壇百影》《藝林散葉》《近代名人叢話》等數十種。
鄭逸梅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兄:大函收到,為沈子厚所題,甚佳,當為轉去,一序蒙提數點意見,甚為正確,一俟改易後再行就正。褚禮堂事,筆記二篇,抄奉以資參考。弟寫作往往草率為之,均應報刊之急就章也。尚有易大厂、陳師曾等軼事,如需要亦可抄奉,但皆不涉刻印為憾。
最近於友人處,見香港商務印書館所出之《金石篆刻研究》一書,內容尚佳,港幣四元餘,價亦不貴,但不署作者之名,弟於其文字中見談及「先清潔公」,於此斷為李健字仲乾者所作,清潔公乃李梅庵之私謚,李健,梅庵之侄也,善書畫刻印。
《葉銘傳》甚為詳贍,拜讀二遍,即行奉還。
尊恙已痊否?尚祈善自調攝,萬不過於操勞是幸。
《印人傳》有較詳,亦不妨較略,有似《戰國策》之為長短書,蓋無資料,只能任其簡略也。
陸頌堯,字鳴岡,號隴梅,見朱大可之論印詩,續成十餘絕,下次寄奉。
聞朱彊邨所用印,什九乃嘉興郭蘭枝所刻,蘭枝擅畫,曾主南潯龐萊臣家,校輯《虛齋名畫錄》。
湯臨澤善製仿古印,其事如需要亦可奉告。
高絡園年九十一,今歲起體漸失健,雙足全腫,竟至不起,印人中年事最高者,尚有朱誠齋能刻印,年八十六歲。
弟近來畏寒,不及以往之頑健,晚飯後即睡,曾改魯迅詩二句:躲進被窩成一統,管它半夜與初更。此間室內亦有薄冰,甚冷也。匆覆,即頌雙綏。弟梅上言。(一九七六年)信封郵票,請剪留寄下。
沙孟海
沙孟海
沙孟海(一九〇〇—一九九二)。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工書法,精篆刻。著有《近三百年的書學》《沙孟海論書叢稿》《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篆刻集》《中國書法史圖錄》等。
沙孟海致馬國權手札
達堂同志左右:上月惠復一緘,敬悉。早年文字蕪陋不堪,辱齒及滋愧。前聞及韓老言,賢在中大協助商老工作,承示始知方隨容老重編金文。二老皆宿學之士,賢得親受指導,實乃千載一時。弟早歲曾客羊城,與容元胎同事,未識長公。解放後希老一度蒞杭,始獲晤接。今年八十一,清健如恒,不勝企仰,附去一劄並小紙,擬請其篆題書眉八字,敬煩轉上為幸。馬王堆上下集已見,但簡文少考釋,不知是否尚有論文專集。餘惟珍重萬萬。孟海上。十一月八日。
沙孟海致馬國權手札
達堂同志:上月十五示悉。承惠寄容老題眉八字,另函申謝,乞轉去。
黃賓老諸印,自刻者皆未具款。附示「黃質賓虹」「黃賓虹」「黃山山中人」「冰上鴻飛館」四印,想皆自刻。其中「黃質賓虹」白文四字是舊徽派面目,非此老不能作。鄙見如此。另外有朱文「樸丞翰墨」四字,來件也加圈,此印邊款署穆甫(王伯敏兄誤記),乃是趙仲穆所刻(黃牧父早年也作穆甫,穆陵古地名,與他士陵之名意義聯繫。但此印風格全非黃牧父,而賓老早年印由趙仲穆刻者不止一鈕,特別是白文亞字邊「樸丞」二字,與此印篆法全同,故斷定是趙刻)。賓老身後遺作遺物現在皆歸浙江博物館收藏。附示諸印,白文「賓公」乃岳佩珣刻。「取諸懷抱」「片石居」、回文「黃賓虹印」,不在黃家屬捐獻之內,我未見原石。附示第七印白文二字不識,無邊款。
潘天壽兄,一八九七年生,一九七一年卒,年七十五歲。他早年亦刻印,近年畫上所用諸印是否還有自刻的,我固然不知,轉詢潘夫人及諸樂三兄亦皆不知。傅抱石學齊白石,他所刻印我也不能確指,只知道郭沫若同志印多是他刻的(抗日戰爭初期傅任郭老的秘書)。楊仲子我未識。
承詢《集和草訣百韻歌》《草訣偏旁辨疑》《千字文辨疑》三書,我未見過。杭地圖書館是否有此書,容轉問再告。
韓老前一時期因病(大量瀉血)進醫院療治一月餘,近已痊愈,回家休養。知註並及。
此致敬禮!孟海。十二、十五。(一九七五年)
沙孟海致馬國權手札
達堂老兄:前奉手示,估計可能蒞杭參加印社大會。後來啟元白兄從羊城轉杭,未見大駕,大家始失望。兄到港後工作太忙,不如往日多暇,來信亦甚簡略,連在報館主辦何事,亦未承語及。或說你負責古文字特刊,確否?奉到近函,知此次大會欲行旋止,只好期之他日。印社大會,舊社員存者僅二十四人,此次新吸收五十餘人,有啓功、羅福頤、吳作人、謝稚柳、陳巨來等(吳未到),當有全體名單奉寄。我以淺學,被推為社長(趙樸初同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之語,我更何敢堪此?幸孫曉泉、呂國璋兩同志負實際責任,我掛名而已。兄也是新推理事之一。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今年未來,明年盼望撥忙到一次。大會文件想已寄發,如未收到,當請社中同志按照新開深圳信箱補寄一份。大著《繆篆研究》我尚未見,晤社中經手同志當探詢奉告。
尊示海外宣傳一節,已轉告孫、呂兩同志。國內宣傳工作,我們也做得不夠,浙報杭報之外,據說惟《文匯報》有簡短的報導,餘報未聞有記載。兄在《大公報》是否兼編「藝林」付[副]刊?自從文化大革命以來,《大公報》的「藝林」付[副]刊十多年未見,未知近況何似?香港刊物,《書譜》每期有送我,其餘亦未見未聞。據友人說,今年春節前後,港報(不知何報)刊載某人(也不知姓名)文章,述郭沫若同志的話,現代中國書法數某某人,列出幾個姓名,首列林散之,次不詳,第三是我,第四是沈尹默……兄曾看到否?(兄當時尚在廣州)便中請為我一查,摘錄惠寄,時隔一年,恐比較困難,晤書法界朋友,或尚記憶及之。登安兄早去世,不及看到印社此次盛會,引為憾事。
經世原在浙江省博物館做臨時工,今夏停止,應本市招工考試,浙江省文管會需要懂文物工作的青年,經過專業復試,已錄取,正式進會工作,從此可過安定生活,韓師母也得到安慰。知兄念舊,並以奉聞。匆覆,即頌年釐!
孟海。十二、三十一。(一九七九年)
容老增訂《金文編》已竣事否?為念。
沈從文
沈從文
沈從文(一九〇二—一九八八)。湖南鳳凰人。解放前為作家。解放後任職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研究。一九七八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常委。著有《沈從文全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精書法,以蠅頭章草名於時。
沈從文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同志:前信想易[已]轉到。近因撿理舊稿,得文改會過去擬出《通用漢字表草稿》及《編餘字資料》各一份,聯想及《急就章》當時產生社會背景原因,實為大多數識字人方便應用而作,因之傳世二千年,還能在少數人中使用,且影響到一部分簡體字的形成。如今彙集章草付印,似衹對於少數個人研究,或將來開「書法課」還得用,對大多數人目前和今後待解決的問題(日用行草書無規範,難統一,易致誤),恐起不了直接幫助作用。因學習「文藝座談講話」,得到點新的啟發,以為如有「有心人」能從面向工農兵應用方便出發,試用行草體寫份「老三篇」和「日用簡字對照譜」,不必過於追求原來草字標準,但以接近簡字為目的,使用墨筆人既已不多,即不妨如兄用鋼筆書寫,且更切實用,易仿學。似不妨以中小學教員和某種幹部為對象,先搞搞試點,在一校、一地區,試個一年半載,經過實踐,一再增改後,再試做推廣,肯定對全國目下和將來都可望發生一定好影響。目下作來是輕而易舉,近於「為長者折枝」,在發展中將會成為一件大事!因為在任何一般用筆書寫的文件上,均可發現這個文字過於草率有待補正的問題,迫切要求解決,而至今還不知應當由何部門來進行解決!文改會本有此責任,且容易選試點,就弟所知,則會中習草書的似不多,用章草也不大會用,(因此弟在一《讀書法發展》小詩即用十字相贈「點畫易捉摸,融會待探研」,亦紀實也。)
文改會事似由胡愈之先生主持,將來如有機會,弟或可去函與之一商,必可得到支持。或以後在有關藝術院校教改等會上,能用「建議」或「提案」方式提出,必可望得到承認,並受一定鼓勵也!是則吾兄所習,正可密切接[結]合社會應用,用到廣大人民需要上去,真正可說是「古為今用」,不辜負所學矣。前景之好,可以預卜。弟雖近於病廢,於此一事,或尚可在點畫間作商確[榷],備採擇也。即此並候佳善。沈從文。一九七一、二月十八。
將來在此基礎上,似乎尚可望發展成新式四、五、六諸體習字帖,如一楷書、(以大小歐作底子較挺拔。以顏書則搞標題有分量。)二隸、(即今人所謂美術隸,多太俗,似宜就石門、及隋靜婉書石經取法,體寬博而大派,又易學。)三古行書、(以麓山、雲麾碑易掌握,寫大字報標語易歸行,好看。)……
凡此大都從便於應用出發,不免打破習慣。此亦近於戲劇革命,一經推廣,二三年新習慣即形成矣。想尊意有同感也。事比編《章草字典》現實得多!
啓功
啓功
啓功(一九一二—二〇〇五)字元白。清宗室。陳垣弟子。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西泠印社社長。工畫善書。著有《啓功叢稿》《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論書絕句百首》等多種。
啓功致馬國權手札
國權我兄:接到來信,十分快慰!千里足音,並知容老安善,喜何可言!見面希首代致候!
承詢歌訣各事,弟譾陋殊甚,如篆隸二歌,實聞所未聞。我兄搜羅之廣,誠堪佩服!
所謂「章草草訣歌」印本,弟先曾有之,幾經展轉,今已借失,亦忘記最後為誰借看者。其內容略見於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此帖弟印象中是每行十字,分上下二欄,欄中各一句。題跋中有余紹宋、羅復堪、林志鈞等。有推崇者,亦有懷疑者。記得有人提出其中有「美術兼適用」一句,不似古代人口吻。《書畫書錄解題》附錄之林志鈞跋尚錄有數句,其大概如此,可惜不能詳憶矣。
弟又得有拓本一冊,仍是王世鏜編寫者,林跋中數句,此本亦有,但不全有,「美術兼適用」一句亦有。拓本後有阮某跋,略謂先見一本是王世鏜書,以刻工不良,石質亦劣為憾,因重刻此帖云云,又云「惟字體稍異於前」。且林跋稱明代朱氏本草訣歌八十三韻,印本一百三十三韻。按此拓本為一百五十四韻,可見此拓本乃增訂重刻之本,至恨不得印本一校。又此本有註,印本無註,憶印本底本是蓑衣裱,每行剪開,今始知帖估恐其註字露出馬腳,遂割為蓑衣裱耳。按此本阮跋,則卓氏印本之底本,當即當時先刻之一本耳。
又此拓本實得自冷攤,裝訂皮頁上有「四」字,背後有二處有「四」字,可知收者至少尚有三冊,惜已拆散,安知其中無卓氏印本底本一種乎?
此本另包奉寄,即以奉貽,弟前所收之爛書破帖,今日俱成包袱,堆垛妨礙室中移動,處理又無去路。賞音不棄,書帖之幸也!
賤體年來忽患「美尼爾氏綜合癥」,犯時頭暈目眩,不能動轉,最近已「右轉之十章」矣。被派參預教學改革中編輯工作,昨日又暈,又已二日未能上班。
捧讀來書,至深欣慰,草率奉覆,書不成字,因「眼球震顫」,尚未停止也。
匆此,即致敬禮!弟啓功敬上。一九六九、十二、五。
尊謙敬璧!書帖包恐將遲數日寄到,因平信貼郵票即寄,包裹容當自赴郵局付寄也。西直門小乘巷八十六號。
啓功致馬國權手札
達堂我兄先生:硯銘遵命擬出,用小紙寫呈,未知堪用否?尺寸如有不合式處,文詞亦大有可修改餘地,都請不要客氣,示下當再寫。
其中「與時偕行」一句,乃指研墨時多作順時針方向,意取雙關,聊發一笑。
匆此即頌撰安!弟功上言。十六日。
啓功硯銘
山骨錚錚,西洞之英。六鑿神巧,圓滿天成。墨妙筆精,心畫心聲。指實腕轉,與時偕行。可以歸耕,佳穫如陵。達堂所寶,啓功作銘。
鈐印:啓功、元白、啟
啓功硯銘搨本
啓功題詩贈馬國權
贈馬兄國權
我有畏友生粵中。高門峻望源扶風。
家居近在東塾東(兄廣州家居臨近陳蘭甫先生舊宅)。薪火傳自容齋容(頌齋先生容庚)。
傾河瀉露文章工。學兼今古能會通。
淩雲大字如雕蟲。遊絲細草如跳龍。
印文屈曲泥朱紅,硯材磨琢山蓯蘢。
白堊著鼻斤成風。昆吾入手金在鎔。
章草字典開鴻濛。一編稿積卑崇墉。
簡惰之體搜來豐。部居不雜孫從翁。
促膝談讌燭跋空。遙天辨析勞郵筒。
一自出疆日在公。江雲渭樹希過從。
今春海嶠欣重逢。寒暄不暇墨已濃。
小詩字字吟嚨。長縑幅幅披心胸。
一貓奮爪睛洶洶。二人鬨笑心融融。
此樂何極堪登峰。忘年似可還吾童。
歸來病臥身疲癃。欲馳緘札無由封。
但願歲暮文字會,我唱君和聲增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