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2023-08-24 18:29:05)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褒衣博带 秀骨清相




来源:原创 purencj 见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2-3世纪 犍陀罗浮雕“大光明之神变”

信仰是一个人的自由,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但现代人大多是什么都不信的,有人说信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现代人喜欢钱,但只信自己。因为我们在面对世情冷暖,遍体鳞伤之后才明白: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才是自己的菩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魏晋南北朝 青州龙兴寺造像

遗憾的是,即便如此“通透”,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并不“幸福”。有房有车,精神为何一直徘徊在“底层”?我们的前辈古人是否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呢?在那些科技落后、物质匮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岁月中,他们靠什么“撑住”的?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淳化元宝背佛像供养钱

毋庸置疑,我们的先贤有着极高的智慧。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中,他们不仅给后代留下了谋生的技能,还有一笔殷实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信仰”。它不同于物质财富,它抢不走、丢不掉、花不了,代代相传,护佑家族子嗣连年有余,生生不息。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魏晋南北朝 青州龙兴寺造像

信仰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极高的人生智慧。纵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也会时不时的在心口画着十字。我们虽然不是教徒,但却知道这一定是件有好处的事情。中国人一直是有个信仰的民族,或者说,华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魏晋南北朝 青州龙兴寺造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莫说南北朝时期,只需将时间回拨几十年,辽阔的中华大地之上,依然还是寺院林立、香火鼎盛。现在常常有人怀念往日时光的“从前慢”,其实从前的日子很贫穷,但人与人很亲切,事与物很妥帖,这是信仰的力量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尼泊尔,九或十世纪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东汉明帝于永平三年夜梦金人,大臣傅毅说金人为佛陀。明帝遂派蔡愔出使天竺。七年后携回经文、佛像,请回天竺高僧到京,佛教正式传入中土。《三国志》首次记载了佛像的雕造:丹阳笮融在徐州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金铜佛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唐 石雕如来佛头

在寺院中,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的佛像,大多是明清或现代之作品,宋元之前的大多皆毁于天灾或人祸,还能留下来都列入“国宝级”文物,但多数已经色彩凋零、肢体不全,难现当时之风貌盛景。好在除了这些不可移动的大型造像,还有散落在民间的瑰丽遗珠。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北宋 白定瓷点褐彩佛像

这些精美的小型“造像”,携带着巨大的信息量,诉说着先人们不同于今的生活方式。每一面佛像的背后,都蕴藏一个无比强大的精神世界。或许,这就是祖先世代生息的密码。这些被人曾经秘密的供养,又偶尔现世的精神图腾,继续演绎着刹那即永恒。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唐 石灰岩雕宝冠佛首

早期的佛像其质地不外乎陶瓷、石刻或壁画,其图像风格古朴粗獷较不清楚、比例也不太考究,而雕刻技法,或凹刻,或浮雕与印度西北犍陀罗或中印度摩菟罗地方出土之石造佛像近似。当时一般佛像都混杂於神仙道术图像之中,并未单独成为膜拜的对象。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晋代 干漆夹苎脱胎佛像

而汉式的佛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逐渐发展开来,汉化的佛像已显露出自身的艺术特色。在工艺和形象上,表现了传统的审美情趣。至北魏佛教大兴,民间流行小型佛像以便利携带、祈福膜拜。其创作特色为形象简率朴拙,刀法硬朗,衣折贴体,极富立体感。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魏晋南北朝 青州龙兴寺造像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得动荡滋生出众多的思想流派,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风骨最得后世称道。他们寄情山水,且出世逍遥,颇有庄子的神韵,至今“魏晋风骨”仍是“千古绝唱”。后世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原点。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魏晋南北朝 青州龙兴寺造像

魏晋风骨不仅现于文采,在服饰上也是“褒衣博带”“衣袂飘飘”:男子坦胸露臂,里面只着内衣,不穿中衣,轻松自然;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飘逸。这种风格也影响到当时的造像艺术,佛菩萨们大多褒衣博带,秀骨清相,温和圆润,优雅而神秘。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唐 观世音菩萨立像,七世纪,石灰岩材质

至隋唐,中国的佛教人物造型从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各种佛、菩萨造像雍容华贵,圆满端详,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而慈祥。造像衣纹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显出了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现出人物姿态的丰腴和体态的多姿。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唐 石雕菩萨,天龙山石窟,砂岩材质

以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历史而论,唐朝以前的佛像通称为高古佛像,而菩萨面像也都呈现男相。大唐盛世后形成的这种形体饱满圆润,衣著轻薄柔软,褶纹均衡流畅,肉感线条明显的造像特征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造像的发展,将佛教与世俗完美融合,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